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纸本书。然而近十余年来电子书的出现,在极短时间里动摇了人们的观念,令部分人开始担忧它会取代纸本书,成为文字载体的主流。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电子书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完全取代纸本书还不太现实,未来的文字载体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一种格局。正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并没有全面撤出市场,报纸、杂志依然大量存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讯,或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从这点来说,无论读者是通过纸本书达到目的,还是通过电子书达到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价格。对于出版商来说,得到一部书的电子版权要比纸本版权便宜许多,相应地,电子书具有了天然的价格优势。就传播速度而言,纸本书也无法与电子书抗衡。正常情况下,一部纸本书的出版通常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电子书却可以在完稿之后即刻面世。网络的普及,也让电子书可以无视地域之分,瞬间抵达终端,不像纸本书还要受到交通等条件制约,增加时间及物流成本。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具拓展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找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书架前慢慢寻找;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网络的搜索功能亦能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尽管有着若干优势,电子书仍然有着自身的缺陷。既然是电子书,必然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够让读者阅读到它。然而,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阅读功能仅仅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如电子书的优势是纸本书无法企及的一样,纸本书的优势也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纸本书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次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纸本书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保证了纸本书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质量。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少的。此外,纸本书在满足资讯获取的同时,还有着电子书无法呈现的纸张之美、印刷之美,以及因之而来的情韵之美,这也是未来纸本书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艺术性与收藏性,将视觉之美、纸张之美与印刷之美完整地结合起来。(取材于韦力《纸本图书的出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纸张在东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所以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
B.无论是阅读电子书还是纸本书,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资讯、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
C.电子书必须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阅读的缺陷,导致读者最终回到了传统阅读方式。
D.纸本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和收藏性,而不是方便读者阅读。
小题2:概述电子书和纸本书各自的优势。(4分)
小题3: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足,分别提出三条改进建议。(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电子书的优势:价格低廉;传播迅速;延伸阅读的方便。纸本图书优势: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质量有保证;具有纸张之美、印刷之美和情韵之美。
小题3:电子书需要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子产品,改变电子书的随意性,注重出版质量。纸本书需要降低价格,缩短出版时间,减少流通环节。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普文章内容的筛选把握能力。A中属于无中生有,文本中并没有说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C项属于张冠李戴,从文本中看出“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并不是因为电子书依附于电子产品。D 不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确定文章的有效段落,文本中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电子书的优势,最后一段主要讲的纸质书的优势,这两段为有效段落。然后分别从传播速度,价格,阅读的拓展性上概括电子书的优势;从权威性、公信力、质量及展现的审美感受上概括纸质书的优势。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针对问题,首先找到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学生到文本中去进行筛选,找出两种书的不足,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时光堆积的地方·朱以撒
①每年都去几次各种博物馆,其中藏品的审美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博物馆都堆积了太多的时光。一件藏品的时光就够长的了,千万件藏品,真是使人如同泡在巨大的时间流里,无法脱身。
②大多数的博物馆光线都不是很有利于视觉的投注,有不少次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欣赏几尊汉代陶俑,就很惊讶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可能这么黯淡。有的博物馆连灯也不开,逢阴雨天,各种古物都在这种潮湿的空气里散发着所在朝代的气味。青铜器那种铜锈的味道,是这么生生的又冰凉无比。它们立在那儿纹丝不动力重千钧,它们曾经当过祭器,一些大鼎大钟还代表着社稷的希望和国运的昌盛。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而那些瓷器,如碗碟、花瓶,总是那么的完整如新、洁白细腻,使时光的刀斧手无从留痕,总会让人觉得它们的主人才用完洗净走开,也许待一会儿就会回来。当然,像瓷器这般总是洋溢青春气息的藏品很少,绝大部分藏品老相毕现。它们来博物馆的时间不长,可它们呆在地下的时间太长了,于是把崭新的现代气息的博物馆,染成了另一种色调。
③博物馆总是用规规矩矩的黑体字写下许多说明,却没有多少人驻足良久慢慢阅读对照。大多数人更喜欢感性的认识,目击那一个个从地底冒出来的古物。造型越奇诡古怪,就越招惹人注意。如果造型平平,又没有特别注明其物质价值,那么审美价值也可能在我们匆匆而过的足音中消失。每次从博物馆出来,我总要试图清点一下有多少物体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说来也惭愧,居然少得可怜。如果一天内参观大小几个博物馆,到了晚间,脑海更是混沌不开,汉晋不分唐宋莫辨了。
④来博物馆未必要巨细不遗尽收眼底,有时不愿走动,就坐在给观者备用的椅子上,静静感受一下流逝,这时会更有兴味。那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有的不知比我们人的模样丑陋多少,却那么令人心醉,是上苍对它们的偏爱吧。人是那么的乖巧,有智慧多才华,创造出那么多的奇珍异宝,让它们无限地存活下去,可是人要尝试延长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一点点,也比登天来得困难。无奈,人们只能求助神灵鬼怪了,对那些能赐福人类的神明顶礼膜拜,尊敬赞美。尽管后来的人清楚地认识到无济于事,却持抱不放。想到自己的生命不及残破的秦砖汉瓦的一个零头,真是悲情弥漫。
⑤我们通常把博物馆作为教化的空间,感受着地大物博和品类万千,萌生起对于这个古国的无比热恋之情。漫漫时光风化了书卷,却风化不了这些金的玉的瓷的,那上边沉浮着古人的精灵,燃起我们对于先人的尊崇和仰望。可是,我们就很少注意到这些把博物馆空间占满的古代物品,对我们的时间概念有什么影响。我们丝毫没有为这么多时光成为过去而捏一把汗,在走出博物馆时全然没有紧张的样子。这也许是由于博物馆里弥漫着太多的时光,让人感觉到时光是挥霍不完的,有着无限的过去时,也有着无限的将来时,而时光的现在时正在从从容容地进行着。一个人的生命是不须耗费太多的时间的,一生终其百年,只不过是青铜器表面上的一层薄薄锈色。当人在这些年龄苍老的物品前走来走去,又有几个人在对比中羞涩了自己的目光呢?占用时光如此短的人,却又最爱对时光发一通又一通的议论,殊不知发议论的同时,又有不少时光白白流过。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那些张大嘴巴的坛坛罐罐,从来默不作声。既然不做声,时光似乎就忘了它们,飞掠过去。人是不能议论时光的,尤其在博物馆里,议论使我们更加渺小和短暂。
⑥博物馆在不断地增加、扩大,地不爱宝,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让它们穿过旧世纪道路上的潮湿,浮出地面,让人应接不暇。它们在我们的内心穿越已久,让我们的目光触及时,手指头抚摸时,感怀曾经的辉煌和流逝一样不可挽留,使每一个俗常的日子变得格外感性和具体。(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喜欢在昏黄的灯光下欣赏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因为这样可以体会到文物另一种独特的韵味。
B.多数参观者不愿意被博物馆的文字说明所束缚,更愿意凭借自己的直觉去判断文物的审美价值。
C.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感觉,把博物馆体现出的种种意蕴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D.文章笔触细腻,内涵深远,看似散漫的行文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发现,并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
E.本文通过记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与感悟,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这句话的含义?(5分)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博物馆带给作者哪些感触。(6分)
小题4:文章第⑤段说“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睡眠的谜团(有删节)
为什么我们和其它许多动物会将一生的大量时间耗费在睡眠上,这是生物学领域最大的奥秘之一。睡眠究竟给生存带来什么好处呢?难道睡眠就是为了完成某些至关重要的生物功能,诸如使身体恢复活力或者重新“启动”大脑而逐步进化?这是研究人员多年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至今依然莫衷一是,但或许他们都错了。
大多数研究者历来着眼于睡眠的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的功能。第一个阶段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其中包括慢波睡眠这一以更缓慢、更漫长的脑波为特征的关键性时期。接下去是快速眼动睡眠:在这个阶段,身体近乎瘫痪,而大脑则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它通常与梦境联系在一起,虽然事实上我们在睡眠周期的任何阶段都会做梦。
以往解释睡眠目的的观点是:快速眼动睡眠对维持大脑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所有新生的哺乳动物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大部分时光,且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很高。然而,一项突破性研究证实:新生的虎鲸和宽吻海豚在出生后第一个月是一直不睡觉的,而且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后果。
还有一种颇为风行、同时也得到大量试验印证的观点认为:快速眼动睡眠对于稳固记忆这项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杰里•西格尔在对一系列动物的睡眠行为进行了20余年研究后,却得出了颇具争议性的结论。他相信,睡眠的主要功能不可能是为了记忆。西格尔认为,快速眼动睡眠产生的效益不足以使记忆稳固成为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基本功能。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数百万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病人因为缺失快速眼动睡眠而出现记忆缺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个24小时完全没有睡眠的社会呢?在被问及没有睡眠的生命是否可能时,西格尔显得颇为自信:“站在纯科学的立场上,我们无法排除这一可能性。”
如果西格尔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睡觉不可呢?睡眠逐步进化的根本目的非但不是履行某些重要的生物功能,相反,它只是为了保存体能和使个体避免危险。有人认为,非快速眼动,特别是慢波睡眠,恰恰是我们为使大脑能终其一生地持续学习和适应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同时更多的研究揭示了睡眠在使免疫系统保持运转方面所起的作用。此外,据纽约市立大学的恩格尔· 菲利曼在2007年6月的睡眠学术会议上披露,睡眠不足的人往往偏爱吃有损于健康的快餐。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也会产生梦境,但脑波更缓慢、漫长的慢波睡眠不产生梦境。
B.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对睡眠具有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但不会使病人出现记忆缺陷。
C.西格尔的研究表明:快速眼动睡眠对记忆稳固无法产生效益,因而不成为其基本功能。
D.睡眠是所有新生哺乳动物维持大脑发育的必要条件,且多数为快速眼动睡眠。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非快速眼动睡眠,特别是慢波睡眠比快速眼动睡眠对人类的作用更重要。
B.虽然西格尔认为完全没有睡眠的社会有可能出现,但睡眠对人类依然有重要作用。
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大脑处于高度活动状态,造成了该阶段更易产生梦境。
D.西格尔等人对于睡眠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并没有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小题3:根据全文文意概括说明,为什么说“睡眠逐步进化的根本目的非但不是履行某些重要的生物功能,相反,它只是为了保存体能和使个体避免危险。”?(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风声在耳
①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见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②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着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③从街市踅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食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地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既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均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的很热烈,很幸福(至少在感觉上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此,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即:不为物像所动,煮字疗饥。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意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④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居然滋养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成就了伟大的超验主义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资;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资,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食已餍足,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在于欲望本身。
⑤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⑥一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惟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
⑦“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⑧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止”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束,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⑨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吗?
⑩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连忙点上了一支烟,吐出的烟雾,有甜丝丝的味道。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
(取材于凸凹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人的神性”,作者其意在表达人应该具有不为物质追求所羁绊, 追求在精神世界里幸福地生活的特性 。
B.文章第四段作者引述了美国作家梭罗所言,意在证明人就应该安于平淡朴素的生活的观点。
C.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拟题,把沉浸于书的世界,摆脱了物质束缚的自由快乐之感与清风在耳的清凉快乐之感共论。
D.作者在议论中多次叙写个人经验,并引用大量事例论证作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自由、读书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对于人的生命尤为重要。
E.本文构思精巧,首尾呼应;以作者感情变化为全文线索,欲扬先抑;文章思路畅达。
小题2:综观全文,请用四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的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书法艺术博采众美
与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璀璨的书法艺术来自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我们的祖先以汉字的形式美为基础,结合他们对于自然美、生活美的感悟,创造了具有无限魅力的书法艺术。换句话说:汉字的天生丽质与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共同构筑了辉煌的书法艺术。
那么,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是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的。相传是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过于简单的原始记事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需要,于是,“书契”,也就是文字,应运而生了。
关于汉字的创造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一个是“伏羲造字”,一个是“仓颉造字”。伏羲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史记》与《韩诗外传》等史籍中都说:研制出八卦的伏羲,也是文字的创制人。仓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述异记》与《淳化阁帖》等史籍中记载:仓颉与另一个名叫沮诵的史官一起。“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三字经》、《百家姓》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秦代李斯等人写的《仓颉篇》,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很便于诵读。因此,“仓颉造字”之说比“伏羲造字”之说更为流行。实际上,如同“轩辕氏造车”、“有巢氏造屋”、“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这些说法一样,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仓颉不过是对前人的创造做了一些总结和提高。当然,他的总结和提高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创造文字是为了使用,并不是一种艺术活动。但是,我们的祖先具有很强的审美观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从“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遗址与“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在陶器上面绘制的图画是很美的,图案、花纹十分精致,飞翔的鸟、击水的鱼、奔跑的鹿更是栩栩如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期,正是汉字产生的时代。具有非凡智慧的中国古人,不仅在制造器皿时充分运用了他们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才能,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也是非常讲究审美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汉字的美,来自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说:仓颉是“依类象形”而创造文字的。“类”,这里指自然万物。许慎的意思是:仓颉依照自然万物的形象创制了文字。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的就更具体了: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我国古人为了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选取了28组星星作为观测的标志,称之为“二十八宿”;“奎星”,就是二十八宿之一。张怀瓘的意思是:“仓颉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下看龟背的花纹和飞鸟的姿态,广泛的采集各种事物的美,把它们综合起来而创造了文字。”因此,汉字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是审美的产物。
同样,书法艺术也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是审美的产物,人之初,“古文”与“籀文”虽然只是记事符号,但是,当我们的祖先在龟甲、兽骨与石头上面刻写文字的时候,在陶器、青铜器上面铸刻文字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的运用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能,使文字的书写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艺术性。随着文字的书写越来越讲究,终于成为一项专门的艺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汉字的创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是极为简单的原始记事方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需要;创制文字以替代结绳记事,在人类文明史上意义深远。
B.“伏羲造字”、“仓颉造字”都是关于汉字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伏羲、仓颉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汉字其实是由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C.汉字的创制,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出于实用目的。但汉字的创制者在创制汉字时却又十分讲究审美,故而汉字本身就有先天的形式美。
D.汉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中国古人已经具有很强的审美观点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他们依类象形,博采众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的美,是书法家在汉字本身形式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独特审美感悟和艺术才能创造出来的。
B.在汉字的发明史上,仓颉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依类象形”,赋予汉字以真正意义的形式美。
C.汉字能够演变成为一门书法艺术,主要是得益于它的“博采众美”。无论是创制者,还是书写者,都自觉地将自己对自然美、生活美的审美感悟融汇其中。
D.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伴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化,书法艺术逐渐系统化、完善化,最终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颉造字”之说比“伏羲造字”之说更加流行,主要是因为众多儿童启蒙读物用便于诵读的文字讲述了仓颉造字的故事。
B.我们的祖先有着很强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在陶器上面绘制了很多精美的图画、花纹以及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C.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来自于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汉字书法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源于创造者的审美感悟。
D.严格来说,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并不是文字,而是一些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也是“博采众美”的产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清兵卫与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楼适夷 译)
小题1:请用恰当的词语分别概括清兵卫的父亲和教员这两位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葫芦被教员没收后又被校役、古董店老板倒卖,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段情节?(4分)
小题4: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