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生若直木张承志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意在要人们忘却政治伤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忘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B.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个向人讲述大难之后有成功的人,而是我们永远不会发现有痛苦表情的那张脸。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启迪,它告诫我们面对苦难不能有痛苦和哀伤。
C.张承志的《生若直木》,讲的是作者因一位老书法家赠与的一对白檀木镇纸而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文章语言充满生命气息。
D.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
E.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难事、挫折,而这些沟沟坎坎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但伤害过后是一遍遍地怨天尤人,还是像那对镇纸一样,不管当初斧劈锛凿,如今去包容这一切,光洁地呈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小题2:“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分)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小题4: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答案

小题1:A  B
小题2:答案示例:檀木镇纸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虽经斧子劈锛子凿,内里都是坑疤,却不外露。由此感悟出“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小题3:下面两种看法均可,答案示例:①这是有意安排,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的“不语斧凿”意识到写个人苦难的小说是“语斧凿”,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②这是生活中的“巧合”,“我”从这个偶然巧合的事——收到镇纸时正在读朋友写的个人苦难的小说,顿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评分标准:答案言之咸理即可,内容4分,语言2分。)
小题4:答案示例: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作者认为个人不必去炫耀自家伤痕而应该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去,这种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人生的境界是高尚的。
(评分标准:答案只要是从文本出发,有自己的感受,即可酌情给分。内容4分,语言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忘却”错;B“不能有痛苦”错
小题2:
试题分析:对句子进行具体化解读,需要结合原文本身,佩服的肯定是精神层面的,也就是物件的象征意义。檀木镇纸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虽经斧子劈锛子凿,内里都是坑疤,却不外露。由此感悟出“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作为切入点着手探究即可。答题首先表明观点,旗帜鲜明,再次说明理由,作答时几点谨记:分点作答,标明序号;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有理,要点清晰。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选好切入点着手探究即可。答题首先表明自己的关于思想内容方面的所得,写出感受;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有理,要点清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生若直木张承志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圆形人物”的塑造
刘凤芹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加洛蒂认为:“能达到现实主义要求的不仅只是一种手段或风格,而是有无数的手段或风格。因而现实主义是‘无边的’。”他的论断为现实主义本身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当代开放的文化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学思潮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当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因而,在文学创作中,路遥执意要“在前面大师们的伟大实践和我自己已有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的基础上,力图有现代意义的表现”,甚至为自己规定了“无榜样意识”的创作原则。由此看出,路遥的突破意识是十分明确的,突出一点就是他着力塑造“圆形人物”形象。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对立因素。对立统一原则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则。同样,人也是无数对立两极的合成:包括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对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等。正如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所言,人是具有多面性的,这样的人他称为“圆形人物”。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此类人物并不是很多,“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些扁平形象多是一维构成,符合当时流行的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似乎只有二元,排中律的使用使得那段时期的文学里只有两种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中间区域被人为地删除了。于是立体变为平面,复杂化为简单,内在化转为脸谱化,真实被扭曲、剥夺。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更是变本加厉,对人物的简单判断简直达到了极致——完全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进行二元判断。以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甚至是“改革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延续着这种模式的判断。
路遥对于这种现象是颇为不满的,决心“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种有意识塑造的一个“圆形人物”。对于他,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既不像梁生宝脚踏实地地为集体事业而贡献全部力量,也不像郭振山一味热衷于营建自己的安乐窝;既不是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之人,也不是不择手段的庸碌宵小之辈;他的追求目标正当且高远,追求方式却又下作而卑鄙;既有保尔的坚韧,又有于连的钻营;他不鄙视任何一个农民,却从来不打算一辈子务农;他抛弃巧珍的态度是决绝的,但内心却备受道德谴责的煎熬;他鄙视、痛恨利用权势牟取私利,却又坦然仰仗权势、不正之风牟取私利;他的灵魂光明又污秽,内心自卑又自亢。这些十分矛盾的性格汇聚其一身,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人生》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热烈的大讨论。对于习惯于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高加林的出现无疑打破了他们的惯常思维,我们很难说他是英雄,却又不能说他是坏蛋,在这里采用非好即坏、非肯定即否定的简单化的判断是解析不清这个“圆形人物”的。但是,对于这种打破,读者不但不感到别扭,反而感到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有着“感同身受”的震撼。这不能不说是路遥的巨大成功。
其实,任何一个典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路遥总是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其笔下的高加林、黄亚萍、高大年、高明楼、孙少安、田福堂、孙玉亭、刘丽英等莫不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完全突破了以往好人与坏人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
(节选自《名作欣赏》,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圆形人物”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加洛蒂和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看来,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具有多重人格的“圆形人物”。
B.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立足于表现人物的真实,反对将人物形象脸谱化、类型化,强调塑造立体人物,凸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C.路遥决心要创造出“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这表明在他看来,“圆形人物”应是让读者无法抉择、无法取舍的复杂形象。
D.那种突破人们的习惯思维,汇聚十分矛盾的性格于一身,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文学人物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圆形人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学思潮的多样性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在“文革”期间,受社会影响,人们习惯于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评价文学人物,这种评价观严重阻碍了后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兴文学流派的发展。
C.在路遥的作品《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也结束了中国文学“圆形人物”空缺的历史。
D.对于习惯了简单的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圆形人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颠覆了他们的价值观,这是“圆形人物”不易被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所塑造的文学人物中缺乏经典的“圆形人物”,而“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说明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
B.社会流行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这是当代文学习惯于塑造“扁平人物”的社会成因。
C.无论世界多么复杂,人们始终用二元判断来界定文学人物的好与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家很难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D.在塑造人物时,只有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突破好坏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才可能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小题2: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小题3: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PM2.5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主要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藏书断想
梁晓声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八页,彩页的最后一页——海蓝色的衬底,上一幅,下一幅,其间两小幅,以最规矩的版式排满了四幅连环画。第一幅上面的是在海啸中倾沉着的一艘客轮。第四幅上画的是一位年轻的欧洲姑娘——她回首凝视,目光沉静又镇定,表情庄重,唯唇角挂着一抹似乎的微笑,传达出心灵里对他人的友爱和仁慈……我一下子合上了那册《连环画报》……
我不禁地坐了起来……
我肃然地看着封面——封面上是放大的第三幅绘画——在一些惊恐的人们之间,站立着一位她……
我蓦地想起来了——画的是“泰坦尼克”号客轮一九一二年海上遇难事件啊!……
“坐我的位置吧!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迅速地就离开了救生艇,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两个儿童……她又从救生艇回到正在沉没着的客轮上去了——回到了许许多多男人们中间。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表现了种种将活着的机会让给别人,将死亡坦然地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她是女人,她有权留在救生艇上,她却放弃了这种权利……
她成了一千五百多不幸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伊文思小姐。
她乘船回自己的家。
关于她的情况,活下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
《连环画报》中夹着一页白纸。我轻轻抽出——白纸上写着这样几行字:
贵族——我以为,更应做这样的解释——人类心灵中很高贵的那一部分人。或曰那一“族”人。他们和她们的心灵之光,普照着我们,使我们在自私、唯利是图、相互嫉妒相互倾轧相互坑骗相互侵犯的时候,还能受着羞耻感的最后约制……
我自己写在白纸上的。我竟能把这字写得那么工整!使我不免有些怀疑真是自己写的。然而,分明的,那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因为下方署着“晓声敬题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行小字……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将这一册十五六年前的《连环画报》归入到自己格外爱惜的“藏”书一类……
如今,“贵族”两个字,开始很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了。这儿那儿,也有了中国式的“贵族俱乐部”。更有了许多专供中国式的“贵族”们去享受和逍遥的地方。一旦经常能去那样的地方,似乎就快成“贵族”了。一旦挤进了“贵族俱乐部”,俨然就终于是“贵族”了……
至于“精神”——“精神”似乎早已被“气质”这个词取代了。而“气质”又早已和名牌商品的广告联姻了……
伊文思小姐“贵族”么?——因为世人“只知道这么多”,也就没有下结论的任何根据。
但是,就精神而言,就心灵而言,她乃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贵族”女性啊!……
她从最高尚的含意,界定了“贵族”这两个字令人无比崇敬的概念。
不知我们中国的“新贵族”们,在“贵族俱乐部”里,是否也于物质享受的间歇,偶尔谈论到“贵族”的那点儿“精神”? ……
第二天,我又将那一册《连环画报》钉入了大信封,同时“收藏”起我对不知是不是“贵族”的伊文思小姐的永远的敬意。
十五六年来我自己的心灵受着种种的诱惑和侵蚀,它疤疤痢痢的,已越来越不堪自视了。亏我还没彻底泯灭了自省的本能,所以才从不屑于去冒充“贵族”。更不敢自诩是什么“精神贵族” ……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感谢“土人“先生,正因了他的绘画奉献,那一册《连环画报》才值得我珍藏了这么久。我要一直珍藏下去。我会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
A.文中《连环画报》的首篇标题《只知道这么多》,朴实却又新颖,起到了很好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同时,它也很好地衬托了伊文思小姐高贵的精神品质。
B.看到《连环画报》的内容后,“我不禁地坐了起来”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看到画上的内容后内心的震惊,也为后面写对“贵族精神”的思考作了铺垫。
C.故事中的伊文思小姐在大危大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和仁慈之心,看得出来她是一个“贵族”。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很好了,但是精神方面的涵养还不够,需要我们时时自省,以成为真正的贵族。
E.这篇文章从作者的“收藏”开始写起,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进而展开对“贵族精神”的思考,切入点小,但却切中时弊,引人深思。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贵族精神”的含义有哪些?(4分)
小题3:文中描述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之一,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虎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
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摘自2009年2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严伟认为它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C.一些成人观众认为它的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
D.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抗衡。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它动画电影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B.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准。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不会昙花一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