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林 济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
林 济
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开发。但是,古村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公开或私下瞄准其旅游价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旅游价值是建立在每个古村落本身文化特性或文化内涵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每个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开发旅游价值可能就会带来对古村落想当然的重塑,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常常看到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对这项工作的某些悲观看法。他们一方面竭力保护古村落,一方面私下又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因而,他们对古村落保护有一种无力或无可奈何的感觉。
古村落果真会消失或逝去吗?如果将它们仅仅看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场所,古村落当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场所的作用。但是,古村落并非是现代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它们所具有的最大价值就是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它们是一种文化样式和文化象征,古村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具有永续性价值;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
所有这些可以表明,理解古村落是保护它们的前提与核心。
在以往的历史认识中,我们往往将古村落等同于农业文明,而仅仅从农业文明角度理解古村落文化。但是,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不同,许多古村落主要依靠商业发展起来,遗存至今的古村落精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财富基础之上的。村落文化固然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但它们并不局限于农业文明圈圈内,必须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文化,必须超越从简单的经济层面去理解古村落文化。
而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并不仅仅是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关涉到从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人怎样理解古村落文化。从事实际的古村落保护组织领导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注意的首先是祠堂,然后是“明代的”和雕刻精致的住宅。他们还不懂得从文化史的整体去认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它们作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教育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实物见证和人们寄托记忆和感情的纪念物的价值。所以,书院、商店、水碓等就不被人们注意。如果我们不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去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而是从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去判断各种建筑和民俗活动的价值,进而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可能只是重塑一个某种观念物化的“古村落”,实际上不可能真正了解古村落文化的旅游价值,更不能奢谈保护古村落文化。
近年来,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了,古建筑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但是,这些古建筑仅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果没有有关古村落历史的记忆,这些古建筑难道不也只剩下躯壳了吗?
有些从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层干部对村落古建筑历史与故事是完全无知的,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胡编乱造了许多有关村落及其建筑的故事。这些根本不能吸引人甚至令人恶心的庸俗的故事,势必会破坏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同时它们也破坏村落古建筑本来所指的意义,给我们传递错误信息,不利于我们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从而也就与以理解古村落、促进文化积累与文化自觉的目的相违。
事实上,很多村落古建筑有着许多中国人人伦文化和人性美的故事。这些古建筑及其历史故事的意义本来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积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它们是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的,那将是更上一层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真正深入现场观察与访谈,研究村落历史文献,才能真正理解古村落所传承的意义。
(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古村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直到今天也在发挥这一作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B.许多古村落是依靠商业发展起来的,它们能够保存到今天,当然也和它们建立的商业财富有关。
C.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学术界和从事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人都必须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
D.人们重视古村落中的祠堂和雕刻精致的住宅,忽视书院、商店、水碓等,根本原因是前者更具旅游价值。
E.古村落中的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村落的文化,也更好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小题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要保护古村落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古村落具有旅游价值。
B.古村落具有文化价值。
C.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具有永续性价值。
D.古村落文化是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小题3:作者认为目前对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什么问题?(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应该要怎样做才能理解古村落?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D
小题3:①人们只重视开发古村落的旅游价值,而没有对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致使古村落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②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也不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认为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产,因而,在对古村落实施保护时感觉无力或无奈。
小题4:
①重新认识农村文明史;②保留古村落历史的记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文中作者认为“古村落并非是现代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B项原文“遗存至今的古村落精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财富基础之上的”,说的是古村落的建立,而不是保存。D项根本原因应该是“不懂得从文化史的整体去认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
小题2:
试题分析:曲解原意,原文为“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并非说“古村落文化是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题。文章开篇,作者就指出古村落的保护存在的两个问题,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段。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解决问题层面,即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重新认知村落的文明史,二是保留村落历史的记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林 济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小题1: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刘文典在文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他被称为“活庄子”的原因。(5分)
小题3: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3)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4)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5)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6)“它在哪儿呀,奶奶?”
(7)“什么,你说什么?”
(8)“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9)“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10)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小题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6分)                                                                          
小题2:(一)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3分)
(二)请谈谈对第(4)段划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3分)
小题3:请分析第(10)段中划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就思想、文艺领域来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线索。这条线索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孔子关于“三年之丧”(《论语·阳货》)的论述,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之中。
与“礼”被重新解释为“仁”、为“仁政”、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样,“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一书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可见,《乐记》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相联系,而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
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强调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节选《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先秦理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并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B.它是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主体,以道家思想为补充。
C.这种理性主义,不仅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也作抽象的思考。
D.这种实践理性主义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论述中,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
B.“乐”和“礼”一样,都被儒家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被解放出来。
C.这种理性实践主义,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使情感导向抒发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
D.只要对礼仪制度赋予心理学的解释,就一定能把外在强制性的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B.《乐记》总结提出的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
C.从乐的记载看,因为与现实政治有关,所以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
D.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更多强调的是情理结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自信心
〔美国〕山姆·F·修利尔
有时候,爹地真的吓着我。他会把一些他毫无一知半解的难题搅在身上,而最后,十之八九的事情都会被他解决。当然,完全是运气作祟。
“自信心,”他常说,“只要相信自己办得到,你就一定办得到。”
“任何事情吗?”我问他,“如果是脑科手术呢?”
“哦!别傻了。”我爹地说,“像那一类的事情是要靠经验的。”
走开一点,”他对我说,“你挡到电视了。你站在荧幕前面,要我怎么看摔跤呢?”
“别管荧幕了,”我回答,“有一天你的运气会用完的,那时候,我再看你的‘自信心’管不管用。”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试着运用我的自信心。第一次是期末考试时,我真的是铆足了劲,因为我大概有一年没碰过课本了。我生吞活剥地把它们死背下来,其他的,就都交给我的“自信心”了,结果我考了全校历史上最低的分数。我把成绩单拿给爹地看,然后说,“你的‘自信心’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作用吧!”
他根本不瞧一眼就把它搁在桌上。“你要到一定的年纪才会了解的,”他解释,“那才是‘自信心’的关键。”
“嗯?那其中这段时间我要干什么呢?”
“也许你应该念些书吧。有些孩子可以学到一些名堂的。”
那是我第一次使用“自信心”的经验。最后一次则是在奥斯汀服饰公司升迁的时候。华德生的经验比我老道,业绩也比我好一些。而我,就靠着我的“自信心”。结果,华德生得到青睐。
你以为这样就能说服我老爹吗?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给他一些教训,他才会改观。我爹地也到奥斯汀服饰公司上班,要教训他的机会终于来了。那时候奥斯汀公司要举办一次东方橱窗展示会,一切就绪,正要拉开布幕的时候,竟然展示灯故障了。奥斯汀先生看起来马上就要窒息而死了,他想,这下子完了,顾客全要跑光了。这时候我爹地出现了。
“发生什么事吗?”他问。
“哦,路易士,”奥斯汀招呼他。他称爹地“路易士”——而我,他最好的售货员,居然只叫我“乔·康克林”。我爹地只是一个收银机的职员,他却称他“路易士”。
“这些他妈的灯坏了。”
“嗯,我看看。”我爹地说,“也许我帮得上忙。”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螺丝起子。奥斯汀先生盯着他。“你真的内行吗?路易士。”
“不!他不行的。”我在一边保证。“你以为他是爱迪生吗?”
“年轻人,我是在跟令尊说话,”奥斯汀先生用冷峻的眼光瞪着我。
“没错,”我爹地插嘴说,“乔,注意你的态度。”
他小心地跨进橱窗里,把一个电匣打开,然后开始动用起子。
“别碰它!”我叫道,“你会触电的!”
他碰了,而且没有触电。展示灯一下子全亮起来。奥斯汀先生脸上的紧张这下才消了,他微笑着。那天晚上爹地又发表了长篇大论,说他的“自信心”再度灵验了。
“"自信心",胡扯,”我反驳他,“根本不是那回事。”
走开一点,”爹地说,“你挡到我荧幕了。”
奥斯汀先生的保险箱卡住了,把所有员工的薪水锁在里头。那是月底最后一个周末前夕,眼看着问题毫无解决的希望。这时,我的爹地再度出现。
“出了什么事呢?”他说。突然,一种奇异的感觉涌现在我心头,仿佛这件事已经发生过了。
“这个该死的保险柜,路易士,”奥斯汀先生说,“它卡住了。”
“嗯,让我瞧瞧。”爹地说,“也许我帮得上忙。”
“你真的行吗?路易士。”奥斯汀先生惊问道。我本想冲口说:不!他不行的。但我忍了下来。如果爹地自愿要扮小丑,那是他的事。
“奥斯汀先生,”爹地说,“保险柜的号码是几号?”奥斯汀先生附过去,在他的耳边轻声地说了号码。他根本毫无犹豫地就这么做。我爹地对别人总有一股奇特的力量。转了几圈之后,他开始扭动保险柜的门栓。我在心里说,“等着瞧吧,看我们家的魔术灵不灵?”我们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
“锁头的杠杆卡住了,”他最后说,“中心轴不平衡。”
你瞧,他对保险柜根本一窍不通。
“打电话叫厂商来。”奥斯汀先生命令。每个人都“哦——”地一声。制造商远在芝加哥呢!
“奥斯汀先生,等一下。我还没弄完呢!”爹地说。他已经紧紧贴着保险柜,他把手指拧住开关,轻轻地颤动,非常缓慢地。他几乎把耳朵贴在保险柜上,听着刻号跳动的声音。我向四周的每一个人瞄了一眼,确定是否有人在偷笑。居然没有一个人在笑。令人无法相信。他们不但不笑我的父亲,甚至还认为他真的能打开它。我的天啊!一大堆男人、女人蹲在那儿,屏气凝神地期待着保险柜的门打开。当他们站起来的时候,保险柜开了。那晚,我和爹地正在看电视。他聚精会神地瞧着电视,而我却在脑海里不停地思索着。
“想说什么就说啊,”他说,“别搁在心里嘛。”
“说什么?”我问。
“说‘那只是运气,你碰巧撞开了保险柜……’”
“好吧!”我回答,“我会说:‘也许是好运,但是也许还有其他的因素。’”然后我描述了奥斯汀先生办公室里众人的表情给他听。当中,我使用了诸如“信心”、“信任”和“尊敬”之类的字眼。
“那就是‘自信心’的关键吧!”我下了这样的结论,“它不能让一个怠惰的学生通过期终大考,也不能使一个职员比其他更好的同事优先得到升迁的机会。‘自信心’发挥的关键,在于你必须用它来帮助其他的人解决困难。否则,它就不灵了。”
爹地只是看着我。我猜测他是否正在想着:也许我已经到达可以理解一些事情的年纪了。然而,他说的却不是这些。
走开一点,”这是他说的,“你挡到荧幕了。你站在电视前面叫我怎么看摔跤呢?”
小题1:简析小说中“我”的作用。(6分)
小题2:小说画线处富有意味,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三句话,试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6分)
小题3:一篇小说的成功往往得益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请找出“爹地”最富有个性的两句话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4:小说以“自信心”为主题,但一直到最后,也并没有对“自信心”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自信”的感悟。(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小题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小题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