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国家推行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悦,远者来”的传统。现在每年有将近4000万人出国。中国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人出去容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宣传太像“宣传”,官员学者出国很怕说错一句话,民众的声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实了。不要担心扩大民间的声音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说明了民间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英国首相布朗称:“到2025年,中国讲英语的人将超过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若此,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将大增。
如今,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现代政治就是言说政治,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不仅仅要看一国的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民众怎么说,说了什么。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大的外交实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间的交往。而在很多时候,几十个外交官说的“官话”,还往往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俗话”更具有感染力。
小题1:对“民间外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外交强调民众有意识的参与,这使得基辛格第一次到上海就转变了对中国的敌对、猜疑观念。
B.民间外交不仅不可能为官方外交所代替,而且将极大增强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
C.民间外交具有能够满足官方宣传需要的说服力,有助于消除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的负面内容。
D.民间外交虽然不能弥补中国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的不足,却能逐渐扩大中华文明在西方的影响。
小题2:对文中“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韩国人喝老白干的实力相当,韩国通过与中国的白酒贸易使两国贸易额连年激增。  
B.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贸易额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
C.中韩两国民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互信,从而促进了韩中经济贸易的发展。
D.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韩国人愿意和中国人谈生意,成交额因此连年激增。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必将证明西方国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外交”存在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B.扩大民间的声音不要担心会带来负面影响,它只会逐渐缩短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C.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更易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从而更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D.中国讲英语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多,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促使基辛格转变观念的不是“民众有意识的参与”。 C“民间外交具有能够满足官方宣传需要的说服力”不确,原文只提到“官方宣传缺少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D可以弥补中国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的不足。
小题2:
试题分析:A并非“白酒贸易”。B是表现,不是“缘由”。D“ 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不是谈生意的前提,在原文中是“中韩两国人士谈生意时促进了外交”的“结果”。
小题3:
试题分析:应为“到2025年将超过”,后面句子更准确的应是“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行员的抉择
美国 亨特·米勒
在两百尺高的地方,救援机从暴风雨中颠簸地逃出,然后在汹涌的海面上平稳下来。救援小组还要过一百里以上才能到达出事地点。两个小时前,一架往檀香山的班机坠机了。只要风向一转变,只要救援过程出了问题,回到他们在阿第拉的基地的风险就愈高。前面,白色的浪头不停地翻涌。一里外,另一阵暴风雨正在云端伺机而动。五分钟后,水淹上挡风板,雨也打在机翼和机身上。布莱第听到通讯员大叫:“收发器坏了,我们没办法联络基地。”
“最好把它修好,我们会用到。”
在他们后方,布莱第知道暴风雨正移向基地阿第拉。海浪开始冲击那环形小岛边缘的暗礁了。
一小时后,他们到达出事地点。他向下飞到五十尺的地方,感觉到下面凶猛的浪正往上拍打着。有个男人坐在艇上虚弱地向盘旋的飞机挥手,另一个男人脸向下躺着,动也不动。布莱第再飞低了些,到十五尺的地方,海浪拍打着飞机的外壳,他感觉到其他人员都在等他下令。任何活着的人都不会怪他丢下补给品然后飞回基地,他只需要报告救生艇的位置就可以了。二十四小时内一定会有一艘船经过这里,然后把他们救起来。有五个人在这个救援小组里,他有什么权利拿他们的生命冒险,在大海上降落?要在下面的怒涛中将飞机安全降落似乎太离谱了。多了两个人的重量后,要重新起飞似乎更不可能。但布莱第知道他必须帮助他们——毫无选择的。飞机降落到海面上时引起一阵颠簸。泰勒松开他的安全带爬到舱尾去。当一股浪扫过驾驶舱时,飞机又晃了几下。在舱里,通讯员和两个技师连脚都伸到水里了。布莱第看到一条绳子被丢到救生艇上。另一阵大浪又冲上机舱,引擎也开始不稳地摇晃。布莱第敲一敲节流器才让它稳下来。舱尾幸好一切正常,但水还是愈来愈多。往后看,布莱第看到泰勒把第二个男人也拉上机,然后关上舱门。
“我们走吧!”当将节流阀往前推时,布莱第发现他们还是在水面上,飞机只穿过一道浪。然后,另一股大浪打在机身旁边,救援机就动也不动了。现在有七个人漂在水面上而非两个人了。外面,水几乎高到布莱第前面的窗口了。布莱第往后看,所有人都盯着他,他看一看泰勒,发现他僵坐在位子上,脸色发白,双眼盯着灰色的浪打上机首。每有一阵浪过来,机首就沉低一些。布莱第抓紧轮盘。
头两个浪很小,然后布莱第看到滚滚大浪正冲向他们而来,他感到一股恐怖的寒意。几乎是直觉反应,他滑动机身直到它跟大浪平行。大浪开始从机身下面散去,布莱第转动机身直到机首突出浪头,机身也脱离汹涌的大浪。当飞机开始有了速度,骑在浪上,局面才算控制下来。机首又抬得更高一些。然后有一股相反方向的急流冲向大浪,飞机就被抛进空中。布莱第把机身稳下,开始缓慢地爬向安全。他把控制器交给泰勒,虚弱地,走出驾驶舱检查生还者——机尾,生还者中的一人正躺在铺位上,盖着一条毛毯。另一个人则拿起一杯咖啡凑到颤抖的嘴边。
“我很高兴我们成功了,你的伙伴还好吧?别担心,大约三个小时后,我们就会到达阿第拉了。”
那个男人盯着布莱第。
“你没有收到从基地传来的消息吗?”
“消息?”
“最后一个小时他们一直呼叫。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都淹没了。你的同伴几乎差点就没有及时离开那里。”
“我们的收音机坏了。但是,你们怎么得到消息的呢?”
“我们从救生艇上的收发器听到的。”
布莱第转身拖着自己回到驾驶舱。
“把地图给我,”他告诉泰勒。
“我们转向往约翰斯顿开。”
布莱第坐进他的座位,然后看着地图标着阿第拉的黑点。如果他当初取消了搜救,那么现在安全坐在后面的人还在救生艇里漂泊,无助地等死。他和他的同伴则很可能飞回基地,绕着那曾经叫阿第拉的地方盘绕回旋——没有收音机的信息,一直盘绕在空中。一小时之后,他们会用光所有燃料,无法再飞到其他地方去。他们会不停地找寻阿第拉,直到他们的燃料用完——然后坠入海洋。布莱第想着,不禁发起抖来。现在,他们还有足够的汽油到约翰斯顿岛,只因为他们所救的人碰巧听到消息。布莱第想到一些他曾经念过的东西。跟飞行无关,却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需求有关。
(原文有删节)
小题1:作者用“飞行员的抉择”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作分析。(6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
(1)布莱第往后看,所有人都盯着他,他看一看泰勒,发现他僵坐在位子上,脸色发白, 双眼盯着灰色的浪打上机首。
(2)几乎是直觉反应,他滑动机身直到它跟大浪平行。大浪开始从机身下面散去,布莱第转动机身直到机首突出浪头,机身也脱离汹涌的大浪。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许多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请你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联系现实举例,谈谈小说给我们的启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隐身衣”
披上一件隐身斗篷,在视野中瞬间遁形,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日前,一只猫和一条金鱼比人类提前“享用”了一种隐身衣。
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陈红胜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团队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隐形的六边形柱状隐身器件和能够在空气中隐形的多边形隐身器件。两种隐身器件使金鱼和猫成功隐形。
“我们在可见光中实验实现了物体的隐身,而且无需使用精密设计的纳米电磁材料,”陈红胜说,“这意味着隐身器件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陈红胜介绍,目前应用的隐身技术,如隐形飞机,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但他认为,这种技术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隐身衣”,这种技术就相当于给物体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样,在黑暗的背景中不会被发现,但是在明亮的背景中反而更易被发现。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被物体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设计隐身衣,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出的隐形器件理论上只能够在某一个电磁频率上实现完美的隐身效果,很难在较宽的频段实现。
陈红胜说:“进入隐身衣的光线要绕过物体,所以走过的路径长;没有进入隐身衣的光线是一条直线,走过的路径短。完美的隐身衣要求所有的光线保持相同相位,因此进入隐身衣的光线必须跑得比外部光线快,这就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陈红胜团队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简化,提出了一种可见光波段多边形隐身衣的设计方法。由于人眼对光线的相位和略微延时并不敏感,陈红胜团队剔除理论中“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条件,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通过对隐形器件的特殊设计,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陈红胜团队率先将这一付诸实践,展示了一个在可见光波段隐形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截至目前,这一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如六边形隐身器在正对六条棱角的角度具有较好效果,而多边隐身器仅有两个角度能够实现隐身。
陈红胜表示,这一隐身器件将有望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团队在下一步将着力提升隐身的性能,如增加隐身角度,减轻装置的重量等。
陈红胜课题组和合作团队的这项研究可以工作在整个可见光频段和任意极化的光波,并选用了在工业上可以大规模制备的玻璃来实现,将这类隐身器件的设计及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预计未来“哈里·波特”式的隐身衣有望加速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联合早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隐身衣”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给物体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样的高科技技术,让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会被发现。
B.让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物体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的一种高科技技术。
C.通过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从而让物体隐形的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隐形器件。
D.利用“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原理,使用玻璃材料而造出的能让物体隐身的器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可见光中实验了的隐身器件意味着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
B.目前隐形飞机应用的隐形技术,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
C.陈红胜团队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D.陈红胜团队制造的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陈红胜团队就是继承了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创造发明了“隐身衣”。
B.陈红胜团队发明的隐身器件将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也会大大提升我国国防和军事实力。
C.目前可见光频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要真正广泛应用还有待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和创造。
D.陈红胜团队将隐身器件的设计及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哈里·波特”式的隐身衣会很快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一根绳子
[印度]塞素·BSR·夏马逖
街上空荡荡的,夜幕笼罩着大地,到处是黑沉沉的,陌生人独自一人走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今天他的计划落空了,这世界似乎一切都跟他过不去。就在前天,他将父亲的遗体送去火化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些所谓至亲都纷纷前去吊唁。他们无不对这位逝去的老人交口称赞,颂扬他对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真诚友善、和蔼可亲。毕竟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走。唯一被他和他们遗忘了的“遗物”是他这个四十岁的儿子。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陌生人心中暗想。多少次他死里逃生,但总算幸存了下来。如今,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什么问题。每当从铁路站台上他那临时凑合的床上醒来,他便面临一个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严峻的现实世界。他是受过教育的,可是没有满足求职所需要的证书。他向很多部门递过自己的简历,但总是石沉大海。他原本可以谋到一份船员的差事,不料,那船却在一次撞击中沉没了。在这赤贫的年月里,知识又有何用?他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
远处传来的一阵哨声打破了他的沉思。
“嗨,伙计!这个时候你在街上干什么?你不知道这一带实行宵禁了吗?”一个穿卡其布的警察挥动警棍吼道,“你应该待在家内。”没等陌生人回答,警察在他的身上乱搜了一阵,结果只在这个陌生人的后衣口袋里搜出了一根绳子。
“这绳子是干什么用的?”他问道。
“长官,这根绳子是用来把我的灵魂从身体带走的!”陌生人一本正经地答道。
“别胡说!我相信你也没什么可申报的。”穿卡其布的警察也一本正经地说。
“是的,长官。现在我是身无分文,我所有的钱都买火车票给花光了。我想找份工作。”陌生人只得改口。
听了这话,警察动了恻隐之心,邀请陌生人一起去吃饭。虽然只是四块厚厚的煎饼、一块烤土豆外加一点洋葱。陌生人吃了其中两块未加咖喱粉的煎饼。吃完后,陌生人对警察千恩万谢。
空荡荡的街上,依旧黑沉沉的,一阵寒风扫过街道。
突然间,一辆吉普车在路边嘎然而止。从车里走出一个看上去级别更高的警官,显然是奉命到此检查是否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
在警官巡视过程中,陌生人蜷缩到沿街一家早已关门的铺面屋檐里去了。他将衣领裹得严严实实的,以此来阻挡那凛冽的寒风。
无意中,上级警官的话飘进了他的耳里。“你听到最新消息了吗?一枚炸弹在邻近地区爆炸了,所以千万要提防那些陌生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罪犯。”如此交代了一番,上级警官匆匆上了车,之前还诡秘地丢了一句,“这是个机会,别错过。”
警察又回到陌生人身边,点燃一支烟。借着火光,警察仔细审视着陌生人的面孔,似乎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个人会不会是那个本市发生的一系列爆炸案件的幕后制造者?这可是一次近在眼前的机会,警察心里盘算着。他的面孔有点像,但身材不像。看他那副模样似乎在过去一整年里没有哪一天吃过两顿丰盛的饭菜似的,身上没有一丁点脂肪。他的下巴更是瘦得皮包骨,上面胡子拉碴的,可能有好几天都没有刮过了,就像是特意为了突出他的下巴似的。
“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从哪儿来的?有谁可以证明你的身份?”警察煞有介事地盘问道。
陌生人指着苍天,答道,“瞧,我的父亲就在那天上。他给了我生命,但生命却没有了灵魂;他给了我一副身骨,然而它却没有什么肉体;他让我接受了教育却没起到任何作用;他教给了我做人的道德准则,却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财富。我的口袋只剩下一根绳子还被你搜去了。”
警察不由分说抓住陌生人的手,用那根原先装在他口袋里的绳子捆住了他。
“别动,我想肯定没错的,你具备成为一名罪犯的所有条件。”警察坦率而肯定地说道。
陌生人叹息了一声,他后悔自己带着一根绳子。于是他得出一条颇具哲理性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有,他什么都可以夸耀;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那么他最好就什么也别带。
哪怕只是一根绳子!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
小题1:小说没有直接交代陌生人的自杀念头,但在情节中却有暗示,请从文中找出。(4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街上“空荡荡的,黑沉沉的,寒风吹过”,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的警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身上揭示了怎样的主旨?(6分)
小题4: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不仅情节上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而且采用了倒叙、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对丰富文章内容与表现人物都有重要作用。
B.小说中陌生人的父亲去世,他一贫如洗;无人帮助,孤独流浪;一心想要自杀,却被警察诬蔑为罪犯被抓,他最终后悔的是带着这根绳子。
C.小说中警官言语不多,却至关重要,当警察对陌生人产生恻隐之心时,警官的出现为情 节制造了波澜,直接造成了警察对陌生人态度的转变。
D.作者以“一根绳子”为题目,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既表现了主人公一贫如洗的境遇,又体现了主人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卑微与可怜。
E.小说开头写陌生人的父亲去世后,父亲生前的至亲去吊唁,他们对父亲的颂扬赞美成为小说中唯一体现社会温情的人性美的亮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我们会注意作者,但读地图,我们不问作者。我们认为作者是一个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无名好人,我们只面对同样是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好图。其实,每张地图都呈现了作者的权力、意志、成见、偏私、好奇心、焦点、注意力、学识等等。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伍德称这是“人文内容的自然化”。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一的准确关系时,莫门尼亚提醒我们警惕地图中的“白色谎言”,并提醒我们在地图中寻找“被压抑的经验”与“意识形态性扭曲”。
中国古代地图种类多样,各有侧重,求准确的方面也各自不同。一般来说,大抵有形势图与实用图两大类。《周官》中“天下之图”、“土地之图”就已经大致区分了这两大类地图,它们的用处有别。“天下之图”属于形势图,即所谓“九州之图”、“天下大图”之类。“形势图”只要表现大势,求势而不拘细节,在意识形态上,其主旨是宣扬“声教所及”、“舟车所至”、“普天之下”、“大一统”、“华夷之限”等王朝观念。南宋黄裳曾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目的就是使宋宁宗披图则思祖宗境土半陷于异域而未归。形势图的法统立场,常常不承认“蛮夷”一时占据“中国”的实际性,对它们视而不见,在图上不予表现。故南宋《地理图》不画女真“贼区”的建制,在金人占据并更名为南京的开封仍标“东京开封府”。这种保持正统的传统做法,被俞樾修《上海县志》时沿用,故县志附图对于“西夷”占据的“洋场”视而不见。“土地之图”一类则趋于实用,绘时主要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范围具体,《尚书》所记“洛邑图”、荆轲所献《督亢图》、萧何在秦宫所收图等均属此类,用途是“地讼,以图正之”,“具知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
地图编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由地图而地理,我们同样联想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政教本质与思想内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是围绕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发展的,可称其为“王朝地理学”。为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古人既树立了王朝社会地理的理想主义观念,也解决了王朝社会地理的实际问题。观念包括“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一系列思想原则,这是古人所理解与追求的“普天之下”。实际问题则包括州郡县体系的创立和道路关隘运河的建设,这是对“莫非王土”的实践治理。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中 “地理”与“地里”多为不同的二者。观念与问题构成“地理”,而“地里”仅指道里远近。若以为古人只晓得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而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建树,则是无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作为。关于地图,朝廷向来重视,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等,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官方文件,对于地图的编制、呈送都有严格要求,而皇帝本人将地图悬于左右、日夜观查的例子也不乏记载。侯仁之先生早已指出,古代的许多地理“志书”都有行政管理意义。中央朝廷的主管官员常常亲自插手地理之术,或收集图籍(汉朝萧何),或编纂地理志书(唐朝丞相李吉甫),目的都是欲以“纽”天下的纲纪,“制”世上的群生。
迄今大多数中国地图史研究,多注重绘图技术的发展、提高,注意研究比例尺使用问题、投影问题、所绘河流走向、海岸线走向的准确性问题等,对地图的文化思想背景则相对注意得很少。因而,地图史多被认为属于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节选自《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
小题1:下面对“地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地图因为侧重不同而分类不同,中国古代地图从用途分有“天下之图”和“土地之图”两类。
B.地图的编制、呈送、使用等,往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地理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使命。
C.地图体现出了作者的好恶、学识、个性、权力、意志等,也可以表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刻作为。
D.地图可以用来宣扬意识形态,可以用于解决实际事务,所以地图历来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文件。
小题2:下面的内容不能体现中国地理学的“政教本质”的一项是(    )
A.创立州郡县的体系,建设道路关隘运河,这些做法是古人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莫非王土"这一思想。
B.古人用“地里”一词来指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
C.朝廷的主管官员通过收集图籍、编纂地理志书等方式,来达到统领天下纲纪、管理全体百姓的目的。
D.古人借助“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思想原则,树立了“普天之下”的理想主义观念。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形势图在表现内容时一般不关注实际事项和追求具体细节,实用图在绘制时的追求则与之相反。
B.作者认为地图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因而地图史应该作为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C.南宋黄裳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俞樾修《上海县志》时不表现“洋场”,都是借地图体现王朝观念。
D.有学者认为地图中有“白色谎言”,是因为有些地图不拘细节只求形势,影响了地图内容的准确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何应对“文明风险”
范正伟
近来,借助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
联系此前国内三聚氰胺等事件,使人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者贝克的一段话: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怎么就有危险了。肥料变成长期毒药,造成普遍的后果。过去一度被大肆夸赞的财富来源(核子、基因科技等)一变而为不可见的危险来源。
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与传统的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不同的是:今天的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所谓“人造风险”或“文明风险”,它是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造成的。
如果说传统风险源于“无知”,那么现代风险则更多的来自于知识和分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脆弱与风险。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高;越大规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
作为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是人类的首要诉求和基本价值。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而面对“风险社会”中种种非传统风险,政府需要从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转变。
与传统风险不同,人造风险则具有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仅以“水来土掩”的方式已难应对。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以往的安全主义文化,以及面对风险时的鸵鸟政策,代之以风险文化。在管理中,树立预防理念,防患于未然;风险来临时,有“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实现社会动员,最大程度降低损失。近日山西煤矿爆炸、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药所致,后者则被通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不能说与政府风险文化的缺失有关。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事件发生后,人们向一个个机构求助问责,但得到的往往是“请向有关部门咨询”“这与我们无关”等回复;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还有人在进行着归谁负责、向谁请示的“淡定”商讨。这种“有组织不负责”现象,往往会扩大和恶化风险。因此,面对风险,除了严格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发法规,还应该认真检讨风险决策机制,看看分工是否够明确、配合是否无缝隙、权责是否相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就像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农业与工业的更迭,使转型期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但“风险也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在风险频发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思索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会的“风险文化”,这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解之题。(节选自201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风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明风险”产生于后工业化时代,它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因而又叫“人造风险”。
B.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必然造成“文明风险”。
C.“文明风险”主要不是源于无知,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类的知识和分工。
D.“文明风险”与“传统风险”分别产生于后工业化时代和之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风险。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明风险”比“传统风险”更具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要求政府以“风险文化”来应对。
B.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C.转型时期的中国会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目前存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况也属正常。
D.文章由目前大众传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门应如何转变行政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应对“文明风险”。
小题3:根据原文,请就如何应对“文明风险”,提出几点建议(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