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阅读(共16分)老黄牛伍维平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阅读(共16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C.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D.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E.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20.小题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题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每点1分)
小题3: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牛卖钱的残忍心理;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用屠夫要实施***牛卖钱的冷酷。(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每点1分)
小题4:观点一:赞同另一种结局(2分)。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1分),让老黄牛善有善报(1分),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1分)。
观点二:不同意改结局(2分)。太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小说的批判性(1分),更改结局,就缺少了对自私、冷漠、忘恩负义的人的批判(1分),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B项“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应该是老黄牛辛苦一生,主人到头来选择***死它,它是哀伤、失望而死;E项“人类是……群体”中将一个人的行为归为整个“群体”,以点带面,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文中事件应该是个普遍现象,并不是作者想要揭露人类的劣根性,因此,“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小题2:
试题分析:景色描写的作用有: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中有三处景色描写,作答时可一一对应。①处为推动情节发展,②③处为渲染气氛,结合文章,组织语言。
小题3:
试题分析:伏笔是指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文中主人***牛,体现了主人的自私,无情无义。在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语句: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主人斥责他;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这些都可看做***牛的伏笔。本题即可算作伏笔,也可算作细节,作答时,仔细寻找。
小题4: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观点,才是自己下文论述的依据。本文结局看似残忍,实为生活本真,这样写也能突出主人的残忍与自私,使读者心灵震撼;改变结局,较为唯美,孩子劝阻父亲,改变黄牛的命运,说明孩子的善良,也说明人类的“真、善、美”并没有完全泯灭,,同样引起人们的思考。答题模板一般是:观点+主题分析+现实意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阅读(共16分)老黄牛伍维平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节选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难以捕捉却又普遍体验的情绪。
B.乡愁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表达多种情感和人生感受。
C.乡愁能表达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而乡愁的指向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
D.现代性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从乡愁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概念及内涵写起,侧重阐释了乡愁产生的大的时代悲景。
B.第②③段将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乡愁进行比较,点明现代意义乡愁的情感指向和作用。
C.第④段分析了乡愁在当下中国被重新唤起的原因,认为乡愁能折射时代普遍性社会问题。
D.第⑤段辩证分析了两种意义上的乡愁之间的区别,认可乡愁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积极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B.“距离产生美”,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上的距离,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C.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
D.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我们能在乡愁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涵养出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清 欢
(林清玄)
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轻松惬意,于是写词赞叹道: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几乎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对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样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那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那样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我们有时没有什么事,只想和朋友啜一盅香茗,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清静地方。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经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时心情只是惆怅和悲哀,心头浮起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
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
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是的,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自是具有高雅性情的第一流人物,他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3分)(要点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4段说“享受‘清欢’就难了”,文章具体从哪三个方面表现?(9分)(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13段再引苏东坡的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每个要点不超过2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作者看来,人要怎样才能获得“清欢”?(6分)(每个要点不超过2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比特币:金本位的互联网试验
诞生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比特币,是技术人员对货币的一种乌托邦实现。比特币其实就是网络上一串代码,设计者通过设计,能够让用户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的网络中通过比特币完成支付,其独特的地方在于不需要一个中央的清算中心或者金融机构对交易进行清算。用户只需要互联网连接以及比特币软件就可以向另外一个公开的账户或地址进行支付操作。
流通中的比特币总量将按可预测的节奏增加,基于所设计好的代码机制,直到2140年达到总供给量2100万个比特币。目前的比特币供给是1200万个,也就是最终总量的57%。获得比特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用电脑生产,被称为挖矿;另一种就是通过交易获得。
作为一个投资品,比特币让早期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让如今的投资者一次次过山车,小小风吹草动都让比特币交易风声鹤唳,像中国央行的“封***”更是让比特币雪上加霜。不过,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各国对比特币的态度并不一致。比特币被德国财政部认定为“记账单位”,这意味着比特币在德国已被视为合法货币,并且可以用来交税和从事贸易活动。在澳大利亚,多个商家表示愿意接受比特币支付,甚至一家众筹网站也接受比特币筹款。实际上,价格过于波动,比特币在世界范围内也无法做到自由流通兑换。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如果无法进行流通,那么它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即便如此,作为一次货币试验,比特币还是有很大意义的。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本位已经被现代经济学家和银行家扔进了垃圾堆,通过超发货币、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成为各国间开展的竞争,尤其是美国通过超发美元这种国际货币,享受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商品和服务。
作为一个模仿系统,计算机技术专家们设计的比特币系统跟金本位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地球上的黄金储藏量是一定的,比特币总量也是一定的;黄金的开采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和各大金矿的产量,各国政府和央行鲜有控制能力,比特币的挖掘也是依靠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没有谁能控制其生产,而且挖掘难度越来越大,这跟现实中黄金的生产模式一致。
比特币和黄金一样,通过总量控制以及分布式挖掘,杜绝了滥发货币的可能性。作为一种电子货币,比特币还有比黄金更多的优点。黄金的携带兑换麻烦,流通中的损耗也不可避免,比特币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一些人担心比特币会否成为地下经济和洗钱的工具,这个担心也是多余的。所有比特币交易的公开纪录会持续地更新,并且得到“挖矿人”的不断验证,后者会搜集新的交易纪录,集合成块,并将之加在“总账”的最后。交易账目的公开形式让每一个货币单位都能够被追踪出持有者的历史记录。
跟黄金一样的缺点是,比特币也无法跟上整个世界财富增加的节奏,而且比特币更容易被人为囤积,这就会造成通货紧缩,货币的总量赶不上实体经济的总量。
从目前来看,比特币暂时取代不了现实中有国家信用背景的货币,也很难成为一种流通世界的货币,但作为一个货币试验来说,却打开了人们的思路,货币是不是一定要被各国央行牢牢控制,是不是一定靠滥发货币获得世界经济的虚假繁荣,弱势群体怎样应对通货膨胀下自己财富的缩水?
从原理上看,无中心生产、分布式货币的比特币很符合互联网精神,崇尚自由平等开放,反对独裁和控制。比特币也是技术专家尝试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经济和金融规则的产物,姑且不论各国政府的支持反对态度不一,比特币想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12.30)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比特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特币其实就是网络上一串代码,其独特的地方在于不需要一个中央的清算中心或者金融机构对交易进行清算;用户只需要互联网连接就可以向另外一个公开的账户或地址进行支付操作,非常方便。
B.流通中的比特币总量将按可预测的节奏增加,直到2140年达到总供给量2100万个比特币。目前的比特币供给是最终总量的57%,有的国家视其为合法货币,若各国政府一致“封***”,剩余的43%将无法开挖。
C.在各国通过超发货币、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开展竞争,尤其是美国通过超发美元,享受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商品和服务的背景下,比特币的设计无疑是技术人员对货币重回金本位的一种乌托邦实现。
D.目前,比特币想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很难,但在流通兑换的过程中,无中心生产、分布式货币的比特币很符合互联网精神,崇尚自由平等开放,反对独裁和控制,所以大有前景。
小题2:关于比特币与黄金的比较,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球上的黄金和比特币总量都是一定的;黄金的开采和比特币的挖掘都依靠一定的技术,都完全不受政府和央行的控制,开采或挖掘的难度都越来越大,生产模式一致。
B.比特币还有比黄金更多的优点,作为一种电子货币,完全避免了携带兑换的麻烦和流通中的损耗。比特币交易的公开纪录会持续地更新,不断地验证以及交易账目的公开形式也使比特币不会成为地下经济和洗钱的工具。
C.和黄金一样,比特币通过总量控制以及分布式挖掘,杜绝了滥发货币的可能性。如能成为一种流通世界的货币,它们都可避免各国政府滥发货币造成的世界经济虚假繁荣。
D.比特币无法跟上整个世界财富增加的节奏,而且比黄金更容易被人为囤积,造成通货紧缩,其货币的总量赶不上实体经济的总量。
小题3:比特币暂时取代不了现实中有国家信用背景的货币的原因有哪些?(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吴伯箫
(1)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2)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荻,冬天的皓雪;天桥,听云里飞,人丛里瞧踢毽子的,说相声的;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走过长长的西长安街,与挤满了旧书及古董的厂甸;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也趁三月春好游过慈禧用海军费建造的颐和园,那里万寿山下有昆明湖,湖畔有铜牛骄蹇。东郊南郊都作过漫游,即无名胜,近畿小馆里也可以喝茶,吃满汉饽饽。还有走走就到的东安市场,更是闲下来溜达的大好地方。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称什么老北京!”当时真也闭口无言。有一年发狠,凑巧有缘重返旧京,记得还没有进旅馆的门就雇好了去什刹海的车子。夏天,正赶上那里热闹:地摊子戏,搭台的茶座,直挨着访问了个足够。印象仿佛并不好,心头重负却卸去了。记得第二天,才有空去文津街,进国立图书馆。
(3)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
(4)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
(5)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拟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
(6)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趁京绥车,过南口车站,意欲去青龙桥,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隆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很记得,主人说时,从沙发椅上跳起来,竖起大拇指,蔼然的脸上满罩了青年的光辉。记得从万年书屋出来的归途,披了皎洁的三五月,自己迈的是鸵鸟般的大步。
(7)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几乎像英国拜伦一觉醒来成了桂冠诗人一样,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是呢,听说太史公司马迁周览了名山大川,文章才满蕴了磅礴的奇气。江南风物假若可以赋人以清秀的姿容,艳丽的才藻,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8)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啊,真愿意挨门趋访,去问问古迹,温温古名将的手泽,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孟姜女的传说,金兀术与忽必烈的史实。但是我还没去!
(9)朋友,你可想过,在长城北边,那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地方,带一帮茁壮的男女,去组织一处村落,疏浚纵横支渠,灌溉田亩,作一番辟草莱斩荆棘的开垦事业么?那里地土最肥,人烟还稀。你可想过,在兴安岭的东南阴山山脉的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去借滦河、饮马图河的流水,春夏来丰茂的牧草,来编柳为棚,垒土为壁,于“马圈子”里剃羊毛,养骆驼,榨牛奶么?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不然,骑马去吧!古北口的马匹有名哩。凑煦日当头,在平沙无垠的原野里,你尽可纵身于野马群中,跨上一匹为首的骏骥,其余的会跟你呼啸而至的。不要怕那噱噱嘶声,那不是示威,那是迎迓的狂欢,你就放胆驰骋奔腾吧,管许将你满怀抑郁吹向天去。“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那边塞寒冬霏雪凝冰时的生活,你也想尝尝么?住蒙古包,烤全羊,是有它的滋味的。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
(10)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仲升的韬略。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奈何!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11)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12)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七日
(选自方铭主编《现代散文精品》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请根据(2)~(5)段文字概括“遗憾”的原因。(6分)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文章的感情脉络。(4分)
小题3:文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谈谈其在当代的意义。(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校友为何愿意巨额捐赠
陈志武
在美国的大学,捐赠是主要经费来源之一,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来源超过学费总额。在2008年里,全美各大学共得到310亿美元的捐款。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大学,校友捐款决定了各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学术自由的财务保障。 
问题是,大学靠什么吸引校友捐赠?对于校友来说,他们同样面对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难以度量的挑战。当然,校友很在乎手中持有的毕业证、学位证价值,在乎当自己说出是某某大学毕业时,在亲戚、朋友和同事面前脸上有光。
校友捐赠的另一重要动因是因为爱母校。只是如果因爱母校而捐,或许10万也可表达心意,用不着千万,甚至几亿美元。到底是什么打动他们?难道他们真的认为当年得到的教育值这么多钱吗?——这也是近年来访耶鲁的国内大学领导和相关人士经常问的一些问题。 
根据人类社会的经验,一旦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情感领域、爱的领域,以货币计算的价格空间往往能被无限延伸,至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延伸。在找校友捐赠时,没人会说“你当年在耶鲁受的教育该值这么多,而你当年付的学费才五六万一年”,而是会先了解这个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如何,看他对学校的哪方面最在意,然后根据他对母校的发展愿望或最热衷的事物,进行协商。这样,校友往往愿捐赠资金,让母校做他自己没时间、没专长做到的事,使母校的利益跟校友个人的偏好走到一起,这反而使校友更加感谢母校,而不是母校求着校友,捐赠的金额也可以是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 
当然,维护并巩固校友对母校感情不容易,需要许多细小的努力。这在高度行政化的中国大学里尤其难以做到,校方行政更多关注的不是校友和学生的感受,而是上级领导的脸色。几年前,大量大学院校被强制合并,千千万万校友一夜间成了“没有母校的人”,即使有意捐赠,也不知投奔哪里!
即使学校没被兼并消失,校园也可能因多次重复建设而面目全非。耶鲁各宿舍、各楼房建筑等都不能改变风格,也不能改变颜色,许多建筑两百多年不变。耶鲁校方即使要装修一栋楼房,稍微不小心,就会有校友起诉校方。 
为什么耶鲁不能改变自己的楼房建筑呢?当然,从法理上看,耶鲁是校友的学校,各校友都有其中一份。更重要的是,对校友特别是年长的校友来说,在耶鲁上大学的四年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最珍贵的几年,至少是最重要的时段之一。大学生活和学习打下了一辈子都不会磨灭的烙印,尽管这些经历和体验可以记在心上、留在记忆里,但大学经历往往跟具体的楼房、教室、建筑、食堂、宿舍、球场、游泳馆、跑道,甚至跟具体的一草一木连在一起。对校友而言,这些就是他们的经历和记忆的载体。毁坏、改造当年的原物,等同破坏他们珍贵的人生经历。所以,当耶鲁要大兴土木改造校园的任何一块,甚至一草一木时,校长就可能应对诉讼官司!
教育本身无形、无色、无味,不同社会已试图用不同办法,通过看得见的载体去尽量让教育的“质量”显形,让本来无形的教育质量尽可能有形,以便社会对教育的定价尽量接近真实价值。在中国,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为了规避教育质量的无形、无色、无味带来的评价困难,国内大学就通过不断盖新楼、盖最好最现代的大楼,来使大学“质量”变得有形可见,以此来表现教育业绩。在美国,公立大学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此外,教室楼房、一草一木、图书馆珍品藏书、先进实验室、获诺贝尔奖教授等等,能将大学教育内涵有形化。尤其对中国大学、中学来说,保住校园的一草一木和各建筑的原型原色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大学教育经历的有形载体,帮助维系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让校友更能把母校的事等同自己的事,以显性方式见证大学教育,减轻教育定价的挑战。楼房树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载体,留住并维护好楼房树木,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必须。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在美国的公立大学,校友的捐款决定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
B.以货币计算的价格空间一旦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情感领域、爱的领域,就会被无限延伸。
C.耶鲁校方不改变大学里建筑的原型原色是为了尊重校友的情感。
D.在中国,许多大学即使没因兼并而消失,但校园可能因多次重复建设而面目全非。
E.教育无形、无色、无味,为了规避教育质量评价的困难,中国和美国的大学都通过不断盖新楼、盖最好最现代的大楼,来体现教育的“质量”,表现教育业绩。
小题2:根据文意,下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将大学教育内涵有形化的一项是  (3分)
A.校园里的楼房建筑等有形资产B.校园里的植被绿化和教学设备
C.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D.名教授的比例
小题3:根据文意,校友愿意捐赠学校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4: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运动式拆迁成为时尚的当下,现代化的新校园、新大楼取代了装满历史记忆的老建筑,校园刮起一股“拆迁风”,不少校园老建筑被拆迁或改造,保护校园老建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结合文意,请你向大学的领导阐述保护校园老建筑的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