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平中见奇”是诗人创设诗境的高妙处,请结合诗歌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云南省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平中见奇”是诗人创设诗境的高妙处,请结合诗歌前两句,赏析这一妙处的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拟人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以灵性,往往能够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简析诗歌这一手法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色”“星光”“人家”本是寻常景物,然经过诗人颇具匠心的安排,创设了一幅大地春回、静寂幽丽的画面。夜深之时,诗人临窗眺望,皓月当空,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斜照着半个庭院,现出月夜的静谧朦胧;夜空中,星光横斜,与明月交映生辉。
(2)诗人从静谧夜色的虫鸣中感知到了春的气息,然而,却不直写自己对春之将至的欢愉,而借春虫表达“寒去春来”的情致,以“知”形成的拟人手法巧妙而清新地表达了诗人捕捉春的气息的灵敏和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平中见奇”是诗人创设诗境的高妙处,请结合诗歌前】;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 )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首词都以“梅”为歌咏对象,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大不相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思想情感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回答文后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2.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