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1、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治:研究
B、莫敢,独窦婴争之——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之——恨:怨恨
D、且臣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恐:担心
2、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诏太常使人往受之——赏成,献诸抚军
B、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怒索儿,儿渺然不知
C、其辩得幸太子——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4、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C
4、(1)晁错好几次上书说到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
  (2)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于是命令晁错穿着朝服,而在东市把他斩***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D、只有逆境才能成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方山冠:汉代祭祀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之——效仿
B.呼余宿其家,环萧然——土墙
C.使酒好剑——放纵
D.方山子见之欤——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厂问余所以至此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而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使骑逐射之,不获——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精悍之色犹见眉间——臣诚恐见欺王而负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
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委:归,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兹欲成吾亭耶/无物相之
B.譬之饮食,杂陈前/徘徊斗牛之间。
C.亭成,西山之胜始具/抱明月长终
D.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抚膺:拍着胸脯
2.下列各句中“其”字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尝谓徒曰
B.业劝主继元降
C.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再率帐下士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