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不加寻察,结竟其罪——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谢冤魂——非挟太山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祭妇墓——太守归宾客从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B
4.D
5.(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寡。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尽心力为之,必有后灾
B.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C.与我银,君致阁职——谁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舟载之——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解答第1~4题。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 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晋侯客于柳溪(     )
而贯马耳之左(     )
又为一(     )
贤主人之欢(     )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粗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尝学焉/谓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者无有也/将若车轮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何谓得之于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所者异也。
B.见一丈人,小船
C.吾不也。
D.郑而之许。
2.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3.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过荆,至江上。/苛政猛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如吴/秦伏兵绝其后,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有?
D.知不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趋于亡。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为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捷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鳖豆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捷:连接。③鳖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危困状——及:言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金才已诛,次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B.道塞,无归——以若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在此——今其智反不能及
D.李密降,关东地未有所属——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鳖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选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叉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上延下虫)(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歙州——家:定居。
B.君行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世之仕宦于南,与死而无归者——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材——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焚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暇为此以溉其农——率工徒躬治木石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
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 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