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郁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唏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唏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同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同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同谘事,遇同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囧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囧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同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下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之——器:看重。
D.时人以远致——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同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同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同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同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下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唯:只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
D.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叔命西北鄙贰于己——鄙:名词,边疆,边远的地方
B.国不堪——贰:从属于二主
C.臣请之——事:动词,侍奉
D.卒乘——具:名词,工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不必。
B.公闻期——其:代词,指大叔将袭郑,夫人做内应的(日期)。
C.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伐京——以:目的连词,来、去。
D.公伐鄢——诸:数词,诸多。
3.文中分别表现了庄公和共叔段什么样的性格?揭示了什么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生民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义不昵,厚将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下列句子中,加粗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王——谤:诽谤,毁谤。
B.川壅而——溃:水冲破堤岸。
C.为民者之使言——宣:疏导,引导。
D.若其口——壅:堵塞。
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周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证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3.召公是以什么方法谏弭谤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渍。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布阵有方——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其师——老:衰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病方衰,则必穷其所②乃夜驰沛公军
B.①本和平之药,而峻药补之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C.①挟宿食而病者,先除食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②蒙故业,遗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作者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使人易于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略:掠夺,夺取
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第三段首句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