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①该洽:博通,广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李显庆之 重:器重
B.时人其勇决   称:赞扬
C.即奉朝请    除:授官
D.孝信还以言   状:状告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②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
③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④取急还宅,故不连署
⑤之推亦被唤入
⑥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掉颜之推,因为颜之推做过行台郎中王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隋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B
4.(1)(颜之推)嗜好喝酒,过分任性放纵,不修边幅,当时的舆论因此轻视他。
   (2)天保末年,(颜之推)随从至天池,(显祖)准备任命(颜之推)为中书舍人,派中书郎段孝信带敕书给颜之推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o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 多:赞美
B.处达,临祸福     穷:困窘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 贷:宽恕
D.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科加试题)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问题。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属于清代哪一个文学流派?该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谁?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姚鼐的关于学习古人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至,字言几,真定人。母张氏,尝梦八仙人自天降,授字图使吞之,及寤,犹若有物在胸中,未几,生至。七岁而孤,鞠于飞龙使李知审家。幼沉静好学,能属文。及长,辞华典赡。举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雍熙初,加给事中。时议亲征范阳,至上疏以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用之之道,必务万全。幽州为敌右臂,王师所向,彼必拒张,攻城数万,兵食倍之。今日边庾未充,况范阳之傍,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金汤之坚,必资机石,傥有未备,愿且缮完。畜威养锐,观衅以伐谋,更纵弥年,亦未为晚。必若圣心独断,在于必行,则京师天下之本,陛下恭守宗庙,不离京国,示敌人以闲暇,慰亿兆之仰望,策之上也。大名,河朔之咽喉,或暂驻銮辂,扬言自将,以壮军威,策之中也。若乃远提师旅,亲抵边陲,北有契丹之虞,南有中原之虑,则曳裾之恳切,断鞅之狂愚,臣虽不肖,耻在二贤后也。”至以目疾累表求解机政,授礼部侍郎,进秩吏部。
  会建秘阁,命兼秘书监。至每与李昉、王化基等观书阁下,上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与焉。上尝临幸秘阁,出草书《千字文》为赐。至道初,真宗初正储位,以至与李沆并兼宾客,诏太子事以师傅礼。真宗每见必先拜,至等上表,不敢当礼。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至等相率谢。太宗谓曰:“太子贤明仁孝,国本固矣。卿等可尽心规诲,若动皆由礼,则宜赞助,事有未当,必须力言。”(节选自《宋史·李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犹若有物在胸中 寤:惊醒
B.至以目疾表求解机政 累:多次
C.盖将以谦冲     勖:指责
D.北有契丹之,南有中原之虑 虞:忧患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李至有学识或有远谋的一组是(  )
①及长,辞华典赡②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用之之道,必务万全
③至以目疾累表求解机政④金汤之坚,必资机石,傥有未备,愿且缮完
⑤真宗每见必先拜,至等上表,不敢当礼⑥事有未当,必须力言
A.②③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至七岁时父亲就死了,寄养在飞龙使李知审家。李至年幼时沉静好学,能写文章。成年后,
他的文章文辞华美用典丰富。
B.群臣讨论皇帝亲征范阳之事,李至上书劝止,认为进行战争一定要有万全之策,皇上此举欠妥。
C.李至兼任秘书监时,每当与李昉、王化基等人在秘阁中看书时,皇上必定派遣使臣赏赐宴席,
并且命令三馆学士都来参与。
D.真宗皇帝刚即位就很器重李至,让李至与李沆一同兼任太子宾客,下诏让太子以师傅的礼节
对待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边庾未充,况范阳之傍,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贤明仁孝,国本固矣。卿等可尽心规诲,若动皆由礼,则宜赞助,事有未当,必须力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粱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其麋鹿者如***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其日孝悌忠信 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汤桀            放:流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无后乎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乃入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聶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古文观止》卷之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其所以微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见:表现
B.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通“弊”,弊端
C.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      逆:迎接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其志气    称:相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锋不可犯,其末可乘       ②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B.①而归臣妾吴者,三年而不倦。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预羽曰
C.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仆妾之身 ②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D.①而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②乃使从者衣褐
3.下边各项中,能够直接说明留侯张良的“大勇者”本色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
D.具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亮出中心论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
B.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C.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D.“翻案”文章容易矫杆过正。年青的苏轼为强调“忍”的重要,将“忍”说成张良建功立业的根本原因。甚至将刘项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忍”与“不能忍”的个人气质,显然有片面性。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