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1.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驻扎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吾闻汉吾头千金   购:悬赏  
D.项王身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               
B.马童之  
C.立法度,务耕织               
D.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D    
4.①但是今天却终于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
      ②项羽又将部下会合在一起,只不过损失两个骑兵而已。 
      ③砍来树木作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集而来,回声似的应和;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从他。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精段选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因:因为。     
B.虽世事异。殊:不同。     
C.文嗟悼。临:面对。     
D.其所述。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  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必伏罪哉     
B.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死       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       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姚仲孙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陈州商水令,因家焉。仲孙早孤,事母孝。擢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民妇马氏夫被杀,指里胥尝有求而其夫不应,以为里胥杀之,官捕系,辞服。仲孙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后两月,果得杀人者。
  徙资州推官。转运使檄仲孙诣富顺监按疑狱,全活数十人。资州更二守,皆惛老,事多决于仲孙。改知建昌县。初,建昌运茶抵南康,或露积于道,间为霖潦所败,主吏至破产不能偿。仲孙为券,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邑人利之。徙通判彭州。尝以天下久无事,不可以弛兵备,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防边龟鉴》。徙通判滁州。岁旱饥,有诏发官粟以赈民,而主吏不时给。仲孙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
  召为右司谏。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曰:“方帝斋宿太庙,而文应叱医官,声闻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出文应为泰州兵马钤辖,又称疾留,复论奏,乃亟去。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时 谏议大夫十二员,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请艰其选,以处材望之臣。”先是,诸路复提点刑狱,还朝多擢为省府官。仲孙请第其课为三等升黜之,即诏仲孙司考课之法。
  进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褒之。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权知魏州,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是岁,澶、魏虽大水,民不及患。进礼部郎中,徙陕西都转运使,未行,权三司使事。属西北备边,募兵益屯及赏赐、聘问之费,不可胜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坐小吏诈为文符,出知蔡州。因母忧丧一目,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埽(sào):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筑成的临时性堤坝或护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孙早,事母孝/孤:幼年丧父。
B.敢以身任之耶/若:如果。
C.毋遽决,冀得徐辨/幸:希望。
D.吏民输山木,高阜为仓/即:就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姚仲孙“直言敢谏”和“施政利民”的一组是(    )
A.①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②转运使檄仲孙诣富顺监按疑狱,全活数十人。
B.①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防边龟鉴》。②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
C.①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②仲孙为券,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
D.①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仲孙任许州司理参军时,建议知州慎重处理民妇马氏丈夫被杀案,使被马氏指控而遭官府抓捕关押的乡吏冤情得以洗清;调任资州推官时,被派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保全了数十人的性命。
B.姚仲孙任建昌知县时,让吏民从山上运来木料修建仓库,解决了储放茶叶的问题;任彭州通判时,弹劾不马上执行诏令拨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的主管官吏,连夜按户口簿把粮食全都分发给百姓。
C.姚仲孙任右司谏时,弹劾要求担任都知一职的阎文应,使他被贬出京;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时,建议朝廷严格掌握造任的标准,让有才能声望的大臣来担任谏议大夫。
D.姚仲孙代理澶州知州时,黄河在明公埽决口,姚仲孙亲自上堤指挥修复;代理魏州知州时,曾在夜间带领禁军在金堤一带堵塞决口的黄河。故两地百姓未因当年发大水而受损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建昌运茶抵南康,或露积于道,间为霖潦所败,主吏至破产不能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青阳县,告其守史弥远曰:“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人以为名言。     
  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时金逼于兵,计其必南徙,日夜为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金樊快明谋归宋,追兵至襄阳,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金人遁去。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方申饬诸将,当遏于境上,不可使之入而后拒之于城下。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当先发以制之。命宗政出师向唐,再兴向邓,戒之曰:“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宗政进破湖阳县,擒其千户赵兴儿;再兴破高头城,大败金兵,遂薄邓州。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已而金兵至樊城,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金人三日不敢动,遂遁。     
  俄得疾,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病革,曰:“未死一日,当立一日纪纲。”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贻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寻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赵方传》)     
  [注]①革:通“亟”,指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择可教者亲训之     诱:教导     
B.增戍兵以其冲       遏:扼守     
C.扈再兴以百骑之      邀:邀请     
D.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其师 视:检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城外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时金逼于兵,计必南徙   教吾子与汝子,幸成     
C.勉协心报国        五亩之宅,树之桑     
D.与观夹击,又败      明日,徐公来,孰视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方指挥作战有方的一组是(     )     
①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 
②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 
③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 
④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⑤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 
⑥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方在做蒲圻县尉期间,解决了许多有疑问的案件,并在此期间针对大宁风俗鄙陋的情况,重视教化,挑选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了感励,从此才有进士。     
B.在金人南侵时,赵方一方面派兵在荆门东西两山险要处修筑堡垒,增兵把守,另一方面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骑兵截击,杀敌千余人,金兵败走。     
C.在宋与金的交战中,除了赵方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检阅军队,亲临指挥外,其部下孟宗政、扈再兴等人的通力合作、英勇善战也功不可没。     
D.赵方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他曾上疏极力陈述不能和金人讲和的理由,即使得病以后,他仍然勉励扈再兴忠心报国,写信给宰相论述边疆大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