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吾庐记[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苏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吾庐记
[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客曰:“陡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盖井而观,腰舟而渡,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且其志乐为之,而吾何暇禁?”季子为余言,渡海对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曰: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节选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钞·魏叔子文钞》)
  【注】魏禧,字冰叔,号勺庭,宁都人。与兄魏祥、弟魏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为最。明亡,绝意仕进。遂隐居翠微峰,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勺庭为胜焉    视:看到
B.不测之波      蹈:踏着、冒着
C.客有余者曰     让:责备
D.兵变,而坐     阖:关门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人们不理解季子所为的一组是(  )
①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②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③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
④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
⑤且其志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⑥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魏禧为其弟的“吾庐”写的居室记。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或状物写景,或叙事记人,意味无穷。
B.作者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并且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志趣。艰险的环境,能够锻炼人的才能。
C.本文交代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更多的则是写其弟为“求朋友,揽风土之变”的“冲危难,冒险阻”的经历。
D.作者认为其弟魏礼历险远游是做了他想做却没有能做的事,对其远游表示理解,并流露出赞赏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井而观,腰舟而渡,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C
4.(1)离开亲戚朋友,独自一人,闲着没事,就到琼海去。
  (2)有朋友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家中的人,家中人担忧害怕得流下了眼泪,而我却像平常一样谈笑,饮酒吃饭。
  (3)盖上井盖才敢看井,腰用绳子系在船上才敢渡河,像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勉强使他到江湖去闯荡。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吾庐记[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大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而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周   宗:祭祀
C.我安归矣  适:往,到
D.余甚焉   或:通“惑”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大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距关,毋诸侯  内:同“纳”
B.秦时与臣  游:出游
C.吾得事之  兄:像兄长那样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谢罪
2.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告事  以:把
B.臣韩王送沛公  为:替
C.待将军  而:因而
D.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不能说明刘邦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一项是(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认为如果刘邦死去就是自己的不义,所以一定要把项羽要偷袭的事告诉刘邦。
B.作者写刘邦向张良了解项伯的年龄,是为后面的游说作铺垫,反映了刘邦细致、老练的性格。
C.项伯开始从楚军“夜驰之”汉军,结果“复夜”从汉军回楚军,刘邦已先胜一招。
D.这段文字也表现了张良对刘邦的忠诚及处变不惊、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而走/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其时/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发粮仓,赈济百姓。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寡人于国也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则移其民河东②取之于蓝,而青
C.①五十步笑百步②其无礼于晋
D.①材木不可胜用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害。
D.未有仁而其亲者也  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