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B...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B.“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杂说》之四(《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C.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形丑陋心灵高尚的人物形象加西莫多。
D.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以文学著称,然而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家喻户晓。

答案
C
解析
A项“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情节。B项《劝学》是荀子的。D项诸葛亮的《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是相对二次伐魏时的《后出师表》而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
核心考点
试题【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B】;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③大弦嘈嘈如急雨, ------------------ 。 (白居易《琵琶行》)
④桑之落矣, ------------------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⑥------------------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载之《兰亭集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袁乔,字彦叔,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大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居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
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势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7.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引:延请      B.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   劝:劝阻
C.蜀虽险固,方胡为弱     方:比较      D.师次彭模,去贼已近     次:驻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           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B.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     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此又似是而非                     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
D.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         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9.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袁乔有胆识、有谋略的一组是
A.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
B.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    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  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D.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
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因而起初请他做司马他不肯去,直至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有了用武之地他才出山。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大敌寇中又以李势为最大危险,蜀国又物产丰富,形势险要,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先攻下来。
C.有人担心攻蜀胡人就会乘机进攻,袁乔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胡人必然会认为晋朝有所防备,捞不到好处,即使胡人进攻,留守诸军也能防备。
D.当距敌已近,有人主张两路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展开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敌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是故百战百胜,               ;               ,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⑶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 过:探访        B.一日,大雪向夜          向:将近
C.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微:地位低      D.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  识:认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与普计下太原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        ②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C.①岂得以喜怒专之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D.①普坚以为请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表示赵普的正直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因与普计下太原       ②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将安逃乎? ③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④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⑤太祖素恶其人……普坚以为请 ⑥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在陈桥驿和太宗(晋王)及诸将一起拥戴宋太祖做了皇帝,因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B.赵普为臣十分谨慎,退朝后在家时,也不敢穿便服,害怕皇上一旦到自己家来而失礼,而宋太祖对他们夫妇也很亲近随便。
C.在是否先攻打太原一事上,显示了赵普的思虑深远,但从多次谈论太祖做皇帝前二人交往的一些不足之事来看,又显得不够豁达。
D.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说爱嫉妒别人,但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从他关门读《论语》、临朝断案、抗颜迁官等事中就可以看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