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附加题(40分)(选修历史学科学生做)文言文阅读(10分)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并回答问题(4分)。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附加题(40分)(选修历史学科学生做)
文言文阅读(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并回答问题(4分)。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 曰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谓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以 之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子 路 曰 南 山 有 竹 不 柔 自 直 斩 而 用 之 达 于 犀 革 以 此 言 之 何 学 之 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
小题2:文中“                   ”一句表现了子路轻视学习的毛病,而“                        ”一句则表明他接受了孔子的建议。(2分)
小题3:子路用            的方法,阐述理由推辞学习。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问”的看法。(2分)
答案

小题:断句(6分)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对两处得1分)
小题:以此言之,何学之有?(1分)  敬受教(1分)
小题:比喻的方法(1分)一个有成就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本领的人。或: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或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问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也给分。)
译文:
标点: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他:“你喜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好练武。”孔子说:“这不是我想要问你的。我只是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如果再在好学喜问上下工夫,谁能赶上你呢。”子路说:“南山生长的竹子,用不着去揉直,自然长得笔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照样能够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甲、盔和盾。由此说来,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孔子说:“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它射到甲、盔、盾上,不是更加深入了吗?”(子路听了),连连下拜道:“我一定要好好接受你的教导。”
核心考点
试题【附加题(40分)(选修历史学科学生做)文言文阅读(10分)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并回答问题(4分)。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
B.去来江口守空船:(商人)去去来来,我都在江边独自守着空船。
C.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我从京官外调已经两年了,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歌女的话语打动了,今晚才感觉有被贬的失意之情。
D.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今夜听到您琵琶弹奏的乐曲,就像听到仙界的音乐一样,我的耳朵一下子清亮起来。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问,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想***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巳,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
小题1:列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食宿其中俾:使。
B.以不通权贵通:结交。
C.他奸豪复论***数十辈论:讨论。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④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⑤以员外郎恤刑畿辅                     ⑥执不予。立杖***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造福百姓,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刚一到任就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惜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以供养母亲为由去职还乡,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4分)
译文:                                                                    
(2)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园夫母。(3分)
译文:                                                                    
(3)置之。已,念已去升必复逞。(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李密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
B.作者在本段说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D.本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作者认为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A.两个:有志,不随以止B.三个:有志,有力,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D.五个,志,力,物,已不悔,人不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