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苦斋记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2]。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4]。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5],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6],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3]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拊(fǔ):击打。[5]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   [6]跼(jú):曲,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大率:大概
B.其泄水皆啮石出啮:咬
C.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消亡
D.不可以御蓬藋御:抵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焉/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B.倚修木而啸/觉今是而昨非
C.食之可以清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名其室曰苦斋/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符合章溢先生所持苦乐观的一组是:(    )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可以说是一篇阐释苦与乐辩证关系的文章,实质上也暗含了人对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应持的态度。
B.因为章溢先生居住的地方较偏远,与章溢交往的友人,只好早出晚归,因而倍感艰苦与劳累。
C.文章第一段写山中植物及其生长的环境之“苦”,从侧面向我们暗示了章溢先生的为人和志趣。
D.章溢举膏粱之子的例子是为了从反面说明只知享乐而不愿吃苦的行为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危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3分)
———————————————————————————————————
(2)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4分)
———————————————————————————————————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3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所以山上生长的植物也符合这一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涩的。但是物性虽苦,快乐却从中产生。
(2)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有多远呢!
(3) 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解析

小题1:御:盖,覆盖
小题1:C.可以用来,以,用来,连词A. 兼词,于此/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B.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D.代词,他,他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小题1:③是膏粱之子的奢侈行为,不符合. ⑥是指黄杜这种植物的功用. 排除后可知选A,另,②也是符合的。
小题1:“只好早出晚归”错,为了减轻路途劳苦,先生的朋友中有的就住在山上。
小题1:(1)中,焉各1分,句意1分。
(2)乐其乐,前一个乐1分,相去1分,几何1分,句意1分。
(3)前一个以1分,犹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有十二间,是用茅草盖成的,坐落在匡山的顶上。匡山在处州府的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剑溪就从那儿发源。匡山的四面,象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像个臼似地。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风从北面刮来的,大都不可能甜美而多带苦味,因此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这类杂草,地黄、游冬、葳、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这类笋子,没有一种不一丛丛地到处分布,在这里罗列生长。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茶也比一般的茶要苦。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匿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荮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缅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贱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我听了这番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他的房舍取名叫作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核心考点
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苦斋记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人,五载成帝也。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帏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元将谍知来袭谍:刺探情报的人
B.为参谋,预机画预:参与
C.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策:谋划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除:废除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3分)
A.(1)善长固谢弗往(2)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B.(1)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2)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C.(1)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2)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D.(1)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2)礼之,留掌书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答: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暗:黯淡,黑暗
B.此譬如两虎相捽捽: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椎鲁:迟钝,愚笨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卒。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殷常戒子孙曰:“事君当务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况万乘乎!夫几谏之功,无异犯颜,但不彰君之过,所以为优耳。”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乘舆入殿。然殷在公卿间,常恂恂有卑让之色,故能处骄暴之国,保其富贵,不失令名,以寿考自终。
……
三月,汉主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为之起凰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以为:“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穷一人之欲也。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陛下践阼以来,已作殿观四十馀所,加之军旅数兴,馈运不息,饥馑、疾疫,死亡相继,而益思营缮,岂为民父母之意乎!今有晋遗类,西据关中,南擅江表;李雄奄有巴、蜀;王浚、刘琨窥窬肘腋;石勒、曹嶷贡禀渐疏。陛下释此不忧,乃更为中宫作殿,岂目前之所急乎!昔太宗居治安之世,粟帛流衍,犹爱百金之费,息露台之役。陛下承荒乱之馀,所有之地,不过太宗之二郡,战守之备,非特匈奴、南越而已。而宫室之侈乃至于此,臣所以不敢不冒死而言也。”聪大怒曰:“朕为天子,营一殿,何问汝鼠子乎,乃敢妄言沮众!不***此鼠子,朕殿不成!”命左右:“曳出斩之!并其妻子同枭首东市,使群鼠共穴!”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呼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计,而陛下***臣。朱云有言:‘臣得与龙逄、比干游,足矣!’”左右曳之不能动。
大司徒任、光禄大夫朱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易等叩头出血曰:“元达为先帝所知,受命之初,即引置门下,尽忠竭虑,知无不言。臣等窃禄偷安,每见之未尝不发愧。今所言虽狂直,愿陛下容之。因谏诤而斩列卿,其如后世何!”聪默然。
刘后闻之,密敕左右停刑,手疏上言:“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四海未壹,宜爱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赏;而更诛之,四海谓陛下何如哉!夫忠臣进谏者固不顾其身也,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陛下为妾营殿而***谏臣,使忠良结舌者由妾,远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当之!妾观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为之,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妾诚无面目复奉巾栉,愿赐死此堂,以塞陛下之过!”聪览之变色。
任等叩头流涕不已。聪徐曰:“朕比年已来,微得风疾,喜怒过差,不复自制。元达,忠臣也。朕未之察。诸公乃能破首明之,诚得辅弼之义也。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命等冠履就坐,引元达上,以刘氏表示之,曰:“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赐等谷帛各有差,更命逍遥园曰纳贤园,李中堂曰愧贤堂。聪谓元达曰:“卿当畏朕,而反使朕畏卿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失令名, 以寿考自终令:善,美好
B.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牧:治理,管理
C.四海未壹,宜爱民力爱:喜爱,喜好
D.天下之罪皆萃于妾萃:聚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谏诤而斩列卿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岂为民父母之意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以塞陛下之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A.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B.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C.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D.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刘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并为之大兴宫室,廷尉陈元达认为这是以无数百姓的性命来满足一人的***,是穷奢极欲之举,于是极力反对。
B.朝中诸大臣因偷窃俸禄,和陈元达相比深感惭愧,于是集体叩头恳求汉王刘聪宽恕敢于直谏的陈元达。
C.刘娥皇后深明大义,对汉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尤其那句“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带给我们鉴古思今明得失的深深思索。
D.选文中的刘殷是采取几谏的方式委婉劝谏,既不触犯龙颜,又能让汉王乐于接纳;而陈元达则是以锁腰方式直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4分)
译文: 
(2)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3分)
译文: 
(3)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其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③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③窜:隐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内:买入
C.民有罪当刑刑:惩治
D.必先卑体弥耳弥:竖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谓若然而不然B.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今日之事何如知来者之可追
C.以其窜端匿迹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所以值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所以赢得了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赢得了机会。
D.文章用狐狸捕捉野雉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 (3分)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3分)
小题5: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3分)
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二)文言阅读(12分)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今日之事何如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卮酒安足辞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B.项王按剑而跽跽:站立敢以烦执事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医生(中医)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宴客的主人
小题3: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素善留侯张良烛之武退秦师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C.项伯***人,臣活之越国以鄙远
D.范增数目项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小题4: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分)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