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①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①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之。
莫邪子名赤,比②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③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④。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⑤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搜神记》,转摘自《语文读本》)
[注]①重身:***。②比:等到。③低:疑作“砥”,柱下下基石。④僵:谓死后后僵硬直立不倒⑤踔:跃。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将:带、拿)B.语汝子出户望南山(语:告诉)
C.王如其言煮头(如:像…一样)D.不负子也(负:辜负)
小题2: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表现莫邪子坚忍无畏的复仇精神的一组是()
①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②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③儿闻之亡去
④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⑤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⑥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A.②⑤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①③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3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分)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3)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3分)
(4)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如:按照)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附:参考译文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怒,想***他。剑有雌雄二柄。妻子***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王怒,我去一定被***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王大怒,叫他合套。剑本是两柄,一雄一雌,雌剑来雄剑不来。王怒,把干将***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剑石,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脊背,得到雄剑,早晚都想谋刺楚王。
楚王梦见一个小儿,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赤听了,逃走,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客人,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客人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刎,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立。客人说:“我决不辜负你!”这样,尸才仆倒。
客人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客说:“这是勇士头,应当用汤锅煮。”楚王照办煮头。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跳起好高,张开眼睛大怒。客说:“这小孩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烂了。”楚王立刻走拢,客用剑斩王,王的脑袋掉进汤里;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倒掉汤,把煮烂的肉一齐埋葬,通称“三王墓”。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①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9分)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归还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勉强
C.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到……去
D.应侯不如文信侯专专擅大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B.乃封甘罗以为上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D.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小题3: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1)臣请行之君其试臣(2)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3)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4)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5)臣不知卿所死处矣(6)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1)(3)(4)B.(2)(5)(6)C.(2)(3)(6)D.(2)(4)(5)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侯何不快之甚也?(4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倘见之欤倘: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驰
小题2:下列每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
皆出于此乎
小题3:请选出下面四组中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文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D、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
小题4:翻译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③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B.当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介词,在……的时候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动词,掌握
③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判罪
C.于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
D.以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把,将
小题2:对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不能容于远近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⑦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⑧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⑨良曰:“长于臣”       ⑩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A.①⑦⑩/②⑤⑧/③⑥/④⑨B.①③/⑤⑦⑧⑩/④⑥/②⑨
C.①⑦/②⑤⑧⑩/④⑥/③⑨D.①⑤⑦/②⑥⑧/④⑩/③⑨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4分)
译: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6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小题1:(甲)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2分)
小题2:(甲)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2分)
小题3:(乙)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