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未可也,见可***焉,然后***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王安石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属:写B.吾宗敝敝:衰败
C.尝谓友朋过差差:过错D.通国以为不孝通:通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曾巩是“贤者”的一组是(   )
①始熟而慕焉友之     ②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③亲友惴畏焉   ④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⑤其心勇于适道⑥巩闻之,辄矍然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王安石看来,曾巩是个“贤者”;在曾巩的父亲看来,曾巩是一个“纤完”的人。
B.在段缝看来,曾巩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是不值得人敬重的。
C.作者认为对某一个人的看法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和他接触然后得出结论。
D.作者用孔孟的例子证明人应自守节操,不被别人的观点左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3分)
译文:                                                 
(2)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4分)
译文:                                                 
(3)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父亲在贫困中生活,他留在父亲身旁侍奉,没有做得不好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铢发”:非常细小;“之”:动词,去做。句意通顺可得3分)
(2)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关键词:“行”:行为;“既”:过去的;“过”:错误。句意通顺可得4分)
(3)你仍要借用猜忌他、怨恨他以及听说他过错的人的言辞,来评价贤明的人是对是错,这是很不对的。(“引”:引用,借用;“县断:评价,判断”。句意通顺可得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识并且敬佩他和他作了朋友,那时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让朋友们来说他。你的话是真的吗?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合乎道德,这不是可以用刑罚和利益可以改变的。他父亲在贫穷之中生活,他生活在父亲身旁照顾他,家里的事既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不旺盛,能指望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他,你应当大力地攻击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然而曾巩作为儿子和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但在京师时,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不能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就大彻大悟。曾巩当然也有教导我的地方。作了《怀友书》两篇,一篇自己保存起来,一篇给了我,来求和我商量,这样以负于后悔的心情可以看到了。我曾经说,朋友有了过错,不可以断绝来往,当然要规劝他。假如劝说他就听从,用文字的方式来让他看到后来制约自己,还没有做过。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带着妒忌和怨恨的看法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的过失听说了的人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并未被人们所接纳,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而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的缘故呀。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怨恨,对于听说的人有妨碍的原因而产生的。你仍要借用猜忌他,怨恨他的言辞,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说:“国人都说可以***了的不一定可以,我看到可以***,然后才***了他。”匡章,全国的人都觉得他不孝顺,可是孟子却独独以礼相待。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所引诱。如果被一般人所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的议论曾巩。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千钱买一石或:有人
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超过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妄:随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国都的人于是把我们的木柴当做宝贝一般
B.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我料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同
C.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令人敬畏有高傲不同一般的气节
D.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竹子本可以不离开江南就获得人们的尊重啊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受任君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文章起笔写国都的人和江南的人对竹子的喜好和厌恶,一好一恶,对照鲜明。
C.任君自称为“竹溪主人”,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D.任君不与江南的侯家富豪攀比池亭花石,正是因为他喜爱竹子正直孤高的品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遗之衣遗:遗留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惠及。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能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3分)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 ②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5分)
译文: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复有言富苛虐者,帝命核举主,将坐之。既知举富者,少师杨溥也,意乃解。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日:“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教。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除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至河南,岁饥饥:饥荒
B.权势莫能挠挠;阻挠
C.果无验,乃令致仕验;检验
D.帝慰留之,为黜毓慰:抚慰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年富为民办实事的一组是(3分)
①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 
②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
③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④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 
⑤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富在陕西管理粮食储备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步支出多,可裁减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
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
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廉洁正直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
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3分)
答:                                                                          
(2)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速下诏狱。(4分)
答:                                                                          
(3)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19分)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国家储藏金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考取。B.子无为嫌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 :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偘,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甚善之。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军总管,率水军自东莱傍海,入太湖,取吴郡。既破丹阳,吴人共立萧瓛为主,阻兵于晋陵,为宇文述所败,退保包山。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突厥寇边,以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荣性严酷,有威容,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范阳卢氏,代为著姓,荣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鞭笞左右,动至千数,流血盈前,饮啖自若。尝按部,道次见丛荆,堪为笞棰,命取之,辄以试人。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荣曰:“无过尚尔,况有过邪!”榜棰如旧。
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被除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上知之,敕荣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须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于是遣弘嗣监纳仓粟,得一糠一秕,辄罚之。每笞虽不满十,然一日之中,或至三数。如是历年,怨隙日构,荣遂收付狱,禁绝其粮。弘嗣饥馁,抽衣絮,杂水咽之。其妻诣阙称冤,上遣考功侍郎刘士龙驰驿鞫问。奏荣虐毒非虚,又贼秽狼籍,遂征还京师,赐死。先是,荣家寝室无故有蛆数斛,从地坟出。未几,荣死于蛆出之处。
(《隋书·卷七十四 列传三十九 酷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部按:巡查B.道次见丛荆次:驻扎
C.瓛败走,为荣所执执:抓捕D.怨隙日构构:形成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荣严酷的一组是(    )
①奸盗屏迹,境内肃然。          ②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
③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   ④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
⑤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  ⑥遂收付狱,禁绝其粮。
A.②④⑥B.②⑤⑥C.①③⑤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荣性格刚严,武艺高强,为官以严厉著称,管辖地区盗贼绝迹,百姓相安无事,隋文帝对其颇为赏识,常常慰劳勉励。
B.在攻打陈的战役中,燕荣率领精锐甲兵五千人追踪吴郡国主萧瓛,萧瓛败逃,被燕荣所擒获。突厥侵犯边境,燕荣为行军总管,屯兵幽州,后来由于为母亲服丧而离职。
C.某次燕荣鞭打一人,那人辩解说自己没有犯罪,于是燕荣答应他如果他下次再犯错,就宽恕他不施以惩罚,后来他再次犯错,别人虽然替他求情,但那人仍然遭到鞭打。
D.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时,害怕被燕荣所侮辱,所以坚决推辞。隋文帝下诏书想要庇护元弘嗣,因而招致燕荣的怨恨。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3分)
(2)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3分)
(3)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