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道:通“导”,引导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食非吾所谓传道解其惑者也
B.莫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
C.则桓公霸谨拜表
D.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
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
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
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致使习俗浸染民心久了,即使用妙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不能改变。(渐、虽、户各1分,大意2分)
(2)这四种,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原、饶、鲜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待:依靠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其均为代词,那。B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D连词,表修饰/表因果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
参考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9分)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太祖遣夏侯惇讨之,未至。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畿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伪受之。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业。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牛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事平,更有令曰:“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此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等之,吾恐其为害深相如持璧却立
B.必惧听于固吾尝终日思矣
C.誓不相隔卿,暂还家去故烦卿卧镇之
D.间将授卿纳言之职不物喜,不以物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杜畿“崇宽惠”的一项是(    )
①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
②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业
③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
④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
⑤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畿很有政治才干,二十岁即任郡中功曹、郑县县令,后河东危急,太祖委以太守重任,杜畿到任后,用计困住卫固等人。
B.杜畿在担任河东太守期间,深得人心,邻郡叛乱,百姓却无二心.太祖征伐汉中, 杜畿派五千人运送粮食,途中无人开小差.
C.韩遂、马超被平息后,论功杜畿可任谏官,但考虑到河东对于全国的重要性,太祖仍然让他继续担任太守,可见太祖对他的器重。
D.当时全国郡县都很凋敝,而河东受损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亲自教百姓畜养牲畜,开设学堂,河东郡因而富庶开化。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
(1)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业。(5分)
(2)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文字题6分,共18分)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主辱,臣死有余(同“戮”,罪)
B.以父母之遗体行(几乎)
C.鞠躬尽力,死而后 (语气词,了)
D.然微以自于君亲(文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生也幸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B.请罪母,母不许列其姓名大堤之上
C.生无救国难是时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按剑前北躯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小题3: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B.宗庙之福
C.以为前驱D.所谓鞠躬尽力
小题4:文中“修我戈矛”的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B.《楚辞》C.《左传》D.《战国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3分)
(2)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天欲,客无意往下雨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裂开
D.少,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雨过天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辛丑秋,将江阴 ②杳不知其所
B.①始欣欣,继焉索索 ②盘盘,囷囷焉
C.①取径南,益露奇境 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D.自山之面下,困惫归②嗣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翻译(3分)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
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事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
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
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
追封萧国公。
(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见:被
B.今往,庶其改图庶:希望
C.何为故入兽口故:缘故
D.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知:主持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惠达为人有节操的一组是(4分)(  )
①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             ②惠达乃私驰还
③唯惠达等数人从之                    ④给其衣马,即与参议
⑤惠达辞以疾                          ⑥储积食粮,简阅士马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B.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事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C.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D.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3分)
(2)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4分)
(3)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其邻之竹并:靠近
B.则买邻之地而之宅:建造房屋
C.龙山子固之启:请……开口说话
D.其错以固本: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都表明方蝉子对龙山子题写楼名原因批评的一组是(3分)
A.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B.山而乐,弗借也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C.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D.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龙山子因为喜爱邻居家的竹子,却又没有能力买邻居家的地,就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
好了一座书楼,并把它命名为“借竹楼”。
2.方蝉子对龙山子“借竹楼”命名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进行思辨推理,得出了龙
山子的“借”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反对这个名字。
C.方蝉子认为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龙山子从竹子那里借来了
文章的铿然有声,风格的洒脱等,而他竟不知道!
D.龙山子是很谦虚的,听了方蝉子的话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忘情,还让方蝉子为书楼题写
了楼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
(2)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
(3)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