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2~23题。(6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2~23题。(6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
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朱熹《论语集注》)
注:胡氏(胡寅,一说指其父胡安国,或其弟胡宏)、靳裁之(胡安国之师),均为南宋大儒。
小题1:鄙夫“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分别是:(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儒家的价值观并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小题1:志于富贵(耻恶衣恶食)、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会干)(2分,各1分)
小题1:儒家的价值观:志于道,而不志于富贵;
评析:①倡导“安贫乐道”,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其积极意义;
②鄙视“志于富贵”,反对“耻恶衣恶食”,但并不等于简单地鄙视富贵(从“志于富贵而已”中的“而已”可知);
③孔子强调“安贫乐道”,最终是为了“事君”,这和现实道德要求最终是为了人民利益,有本质差别。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鄙夫“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分别是志于富贵(耻恶衣恶食)、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会干)。
小题1:价值观1分,评析2分。评析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2~23题。(6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晟传
孙晟,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昇相,晟事昇父子二十余年。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遣翰林学士锺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州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重进与永德有隙,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锺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已而周兵数败,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余人皆杀之。晟临死,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景闻晟死,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朱守殷镇汴州,为判官辟:征召来授予官职。
B.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晟奉表副:做副手。
C.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正确
D.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晟下狱收:收押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世宗亦暑雨班师常身翼蔽沛公
B.景知二将相疑也臣壮也,尚不如人
C.世宗欲尽取淮南止大王亦斋戒五日,臣敢上壁
D.有文辞,尤长诗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孙晟为人好学,有文辞,因此,他受到李昇的延揽重用。他虽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寒暄,但坐定之后却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都能够忘记了疲倦。 
B.周世宗征伐淮南的时候,李景曾派王崇质为使者孙晟为副手谈和,表示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但后来李景又有反悔而不肯割地给周。
C.孙晟与冯延巳并为李昇的宰相,他曾奉表出使和谈而被周世宗扣留,并被带到了周的京城,虽受周世宗的优厚待遇却不肯折身事周,最终遭到杀害。
D.孙晟在出使之初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思想准备,在衔命出使周的过程中,他与其他使臣机智灵活地应对时局,疏解国难,最后以身报国,获赐鲁国公之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奔于吴。(5分)
(2)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仲甫传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薙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卷二六六》)
注:①党进(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军事将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吏故其狱稽:拖延
B.军资民储,皆赖以济:渡河
C.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有几?比:比较
D.既至,奏免岁铜钱输:缴纳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3分) (   )
①请易吏以雪冤愤
②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
③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④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
⑤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
⑥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辛仲甫少年好学、仪表堂堂,长于吏事、见识深远。在后周广顺年中,跟随郭崇做军中书记。后来郭崇外出镇守澶渊,辛仲甫仍旧担任此职。
B.辛仲甫遇事沉着极有主见。宋太祖登基后,陈思诲举报监军郭崇有不轨之为,太祖派遣陈思诲前往调查核实。在郭崇困惑烦闷之际,辛仲甫为其出谋解围。
C.辛仲甫任职期间,治理有方。出任光州知府,妥善应对洪水灾害,使百姓渡过难关。任彭州知府时,春初将州内差役与驻军士兵的叛逆之举扼杀在筹划之中。
D.辛仲甫一生为官,尽心朝廷。淳化二年,朝廷有意让辛仲甫抱病前往蜀中招抚乱寇,可惜辛仲甫病情严重未能前往。咸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5分)
(2)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21分)
李君山房记
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   弊:坏
B.然学者益以简,何哉苟:马虎
C.公择既已其流,探其源涉:渡过
D.将以来者,供其无穷之求遗:赠给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适于用,用之则弊②秦有余力制其弊
B.①季札聘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②不求闻达诸侯
C.①贤不肖之所得,各其才②相如持璧却立
D.①公择已涉其流 ②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B.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C.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②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③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复鲁絜非书 
姚鼐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镠(liú):上等的黄金。②漻(liáo):清深悠长。③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山峻崖崇:高大B.今夫野人孺子闻乐孺子:读书人
C.必有一当:适当D.近于二公焉殆:大概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阴阳刚柔,本二端奚以知然也
B.品次亿万险以远,至者少
C.文之多变晋,何厌之有
D.文之至者,通神明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B.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C.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D.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小题4: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2)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3)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百家君:统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   )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2)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