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④.,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则为己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也伐:讨伐
C.交友未笃:忠厚
D.恶能之矣善:认为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臣不徒取
B.①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愈辱
C.①皆患其家不富也②诈诬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主②己有患,用己国,恶得无患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第一问:1为国家建功是个人获得荣华富贵的根本;2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建功立业的根本。第二问(略)(评分标准:本题10分。第一问4分,每点2分。第二问4分,要结合积累有分析;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伐:功劳。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中“与”1为介词,“跟”;“与”2为动词,给予。C项中“之”1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2为助词,“的”。D项中“于”1为介词,“向,从”;“于”2为介词,“在”。
小题3:试题分析:理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指“国必无患”)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原文,前两段的核心是臣子要获得良好的声誉与优厚的待遇必须有功于国,而一个人要做到有功于国,又必须首先修养自身,这则是第三段的内容。此后才引出“知本”之论,所以关于什么是为臣之本,自然应当从前面的阐述中来,所以得出“为国建功”和“修身自贤”的结论。
【参考译文】
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他们的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他们)功绩显赫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自已的名誉地位能与三王的辅臣们相同,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为国家建立功勋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担心自已的君主在天下没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他们都忧虑自已的家族不能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不强大。这就是导致他们越追求荣耀富贵反而越是蒙受耻辱,越是向往安逸反而越是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见到财物就贪得无厌,官位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这样的表现却奢望君主能给以优厚的待遇,这不是太难了吗?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想占为已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是去盗窃,否则便无法取得财富。所以,荣华富贵不是自已来的,是要靠建立功劳去获得的。功绩平平却奢求太高,这是蒙骗;没有建立功绩却想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正人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肯定不会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了他,未必是这样。(如果)他自身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有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已可以约束控制的,放弃自已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已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能依据他所没有做到的那些事,而应该根据他已经做了的那些事。
古时候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能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身,然后才能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做臣子的)根本。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晏子死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章子谏日非礼也公曰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哀尽而去。 ——《晏子春秋•外篇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而衣食,主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从余武昌,偶令邻生处过:拜访
B.一日至舍,犬逐之比:亲近
C.而四拙以无过,而衣食坐:不费心,不劳神
D.主者其无他谅:体谅
小题2: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3分)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C.①②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身之梯,巧何用哉!(3分)
答: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2: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人,囚于楚。朱公曰:“***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 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公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予,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遣其少子且:将要
B.为一封书故所善庄生遗:送给
C.可去矣疾:迅速
D.有所不能忍者也顾:顾及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朱公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②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③可疾去,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④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⑤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
⑥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公有二个儿子,二儿子长大成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了人被关在楚国,朱公准备了千镒黄金想派小儿子去楚国救回二儿子。
B.庄生凭着清廉正直的品德在楚国极有名望,深受楚国君民敬重。但庄生虽然才智过人,却无法忍受别人的羞辱。
C.楚于每次大赦之前,常常要派人去加守三钱之府,目的是为了安全运出大量的钱财发给天下的白姓。
D.朱公料事准确,而且不生分外的贪心,明达事理,所以对二儿子最终被***,他不但不悲痛,反而还满意的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3分)
译:                                                                                      
(2)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3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小题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2分)
答:                                                                            
小题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