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12分)大命①(清)唐甄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2分)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③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欲窃之而未能也。” (选自《潜书》)
【注释】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  ②粞:碎米。 ③曷:通“盍”,何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者其无身之能乎资:供给
B.其反也,犹哭比:及
C.犹食之而不甘: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意,放纵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河之水广皆美于徐公
B.平则万物各得其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C.权重于物坠夷以近,游者众
D.欲窃之而未能也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小题3:下列句中补出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故)无所资以为生也
B.(此)是吾夫之墓也
C.以(之)为天下之美味也
D.(唐子)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讽刺。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小题5:将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②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小题6:唐甄在《大命》一文中说:“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意为“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200字以上)(1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①三成的糠和七成的碎米掺在一起却仍然不够吃,你用什么办法活下去呢?②(舜和禹)是害怕不公平而使天下倾覆啊!
小题6:理解要点:① 江河之水(可理解为生存环境);② 忘记(可理解为忽略或习惯带来的惰性等);③本领(可理解为生存的能力等)。
观点示例:(1)在江河中忘记自己用来生存的本领,说的是一种“习惯”的可怕性。当人们完全熟悉周边的环境后,常常“习惯成自然”。从最初的步步为营到后来的按部就班直至最后的行尸走肉。这就是“忘其所以为生”。(2)在江河中忘记自己用来生存的本领,可以理解为当周边的环境优越时,人们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努力,以致生存能力逐渐变差。
评分标准: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2分;表明自己的态度2分;联系生活或阅读举例论证4分;语言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犹食之而不甘”应译为“尚且吃着不认为它的甘甜美好”,故“甘”字意动,译为:认为┄┄甘甜。
小题2:
试题分析:A 因为/认为  B 地方,位置/所字结构 C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D 句首发语词/表推测语气
小题3:
试题分析:“是”本身是代词,不可再加“此”。试题考查对文言文省略句的分析理解。此类试题应于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确定语境,分析句子大意,从而确定省略成分,然后加以补充。
小题4:
试题分析:B选项中没有暗含讽刺之意。属于命题人主观加入成分。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三糠”译为三成糠,“七粞”译为七成碎米,“奚以为生”译为你用什么办法活下去。(2) “不平”译为不公平,“倾天下”译为使天下倾覆。
小题6: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我们结合文本,联系自己体会实际作出价值判断。解答时应注意要有明确的观点,要紧密结合文本,不可脱离文本作答。观点要贴合实际。紧紧围绕试题所给的几个角度,选择其一,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12分)大命①(清)唐甄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 养 叔 母 教 曰 昔 孟 母 以 三 徙 成 子 曾 父 以 烹 豚 存 教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何 尔 鲁 之 甚 乎 修 身 笃 学 自 汝 得 之 于 我 何 有 因 对 之 流 涕 谧 乃 感 激。
(选自《初潭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大节,字信之,代州五台人。擢天德三年进士第,调崞县丞。改东京市令。世宗判留务,甚爱重之。海陵修汴京,以大节领其役。世宗改元于辽东,或劝赴之,富贵可一朝遂,大节曰:“自有定分,何尔。”随例补尚书省令史,擢秘书郎、大理司直。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朕得其人矣。”遂授大节。俄以杖杀豪民为有司所劾,削一阶解职。未几,授同知洺州防御使事。
入为太府丞、工部员外郎。卢沟水安次,承诏护视堤城。擢修内司使,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进工部郎中。时阜通监铸钱法弊,与吏部员外郎麻珪莅其事。积铜皆窳①恶,或欲征民先所给直,大节曰:“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以其事闻,卒得免征。就改户部郎中,定襄退吏诬县民匿铜者十八村,大节得其实,抵吏罪,民斫石颂之。召授工部侍郎,改户部。世宗东巡,徙太府监,谕之曰:“侍郎与太府监品同,以从行支应籍卿办耳。”
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转运使,因言河东赋重宜减,议者或不同,大节以他路田赋质之,遂命减焉。乞致仕,不许,徙知太原府,以并、代乡郡,故优宠之。近郭有男子被杀者,闻其妻哭声不哀,召而审之,果为奸夫所杀,人以为神。西山有晋叔虞祠,旧以钱输公使库,大节还其庙以给营缮。选授河东路提刑使,未赴,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阅岁,移知广宁府,复请老,授震武军节度使。部有银冶,有司以为争盗由此生,付河东、西京提刑司与州同议,皆以官榷为便,大节曰:“山泽之利,当与民共。且贫而无业者,虽严刑能禁其窃取乎?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上从其议。复乞致仕,许之,仍擢其子尚书刑部员外郎岩叟为忻州刺史,以便禄养。承安五年卒,年八十。
(选自《金史》,有删改)
【注】①窳(yǔ):粗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有定分,何尔遽:奔赴B.卢沟水安次啮:侵蚀
C.大节得其实廉:查访D.旧以钱输公使库施:施舍来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明张大节受到皇帝“爱重”的一组是(  )
①海陵修汴京,以大节领其役。          ②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朕得其人矣。”
③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          ④徙知太原府,以并、代乡郡,故优宠之。
⑤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⑥仍擢其子尚书刑部员外郎岩叟为忻州刺史,以便禄养。
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大节因用杖刑打死土豪而被弹劾,被削减一个等级的官阶并解除职务,但没过多久,又授予他同知洺州防御使事的职务。
B.世宗东巡时,调任张大节为太府监,对他说:“侍郎和太府监等级相同,只是因为随行人员的供给与应付要靠你办理罢了。”
C.章宗即位之后,张大节上奏说河东路赋税重,应当减收,有人反对,大节根据其他路的田赋标准据理力争,皇上下命令将他降职。
D.太原府州城附近有个男子被杀,凶手是与死者的妻子通奸的奸夫。张大节听到死者的妻子哭声并不哀痛,便将她召来审问,由此找出了凶手,百姓都认为张大节断案神奇。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前两句为上文划线句,后两句为课内句)(20分,每题5分)
(1)大节曰:“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以其事闻,卒得免征。
(2)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露出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使毕使前若亡郑而有益B.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吾还也
C.引其匕首提秦王不知有汉D.倚柱笑夜缒
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2分)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从正面体现荆轲的镇定自若,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道出钟陵,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酒酣辞别,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勃属文,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官奴曹达抵罪,勃所        藏匿
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事先
,援笔成篇              梦中
吾愧在卢前,居王后        以……为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文,初不精思            时维九月,序三秋
被覆面卧                  控蛮荆而瓯越
一再报,语奇              穷且坚,不坠青云之志
倚才陵籍,僚吏共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宗将王勃赶出沛王府是由于当时诸王斗鸡,他写了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
B.都督阎公为了表示客气让大家写,大家知道这是虚让,都不肯动笔。只有王勃拿起笔来就写。都督很生气,站起来离开现场,让属下官员盯着王勃,写一句就给他传一句听,结果发现王勃越写越精彩,都督忍不住夸王勃是天才,这篇文章,就是现在传诵的《滕王阁序》。
C.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勃在虢州做参军时,当时的同僚都嫉恨他,是因为他倚仗有才而欺凌别人。
D.文章说:“勃属文,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意思是王勃写诗著文时必先酣饮,诗文顷刻而就,一个字都不修改,但是构思不够精巧,可见褒中有贬。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父福畴坐勃故左迁交址令。(4分)
②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宁浦太守,居交趾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水陆津要遏:禁绝
C.与林邑相攻伐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职旷:空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4分)
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