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食于有丧者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仁者爱人》)
小题1:第一章中的“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分别阐述其含义?(2分)
                                                                                            
小题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忠”“恕”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边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句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来品味,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来阐述。应想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经典句子。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与后面注明“选自《仁者爱人》”就不难揣摩出表现的“恕”这一侧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食于有丧者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2分)
(1)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家畜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责怪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    填鼓之    B.弃甲曳兵走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D.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直不百步耳,亦走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孟子却认为他做得还远远不够。
B.孟子批评梁惠王作战胆怯,却五十步笑百步,是不能使国家强盛的。
C.孟子所谓的王道是指爱民、教民、富民,而梁惠王更崇尚霸道。
D.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委婉地批评了梁惠王的过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上。(共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执此以B.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C.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植也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鸡栖于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足音辨人B.庭中始为篱,为墙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今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再变矣
室西连中闺                            轩四遭火,得不焚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B.旧时栏楯,亦增胜
陈胜,阳城人也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客逾庖D.使人复葺南阁子
某所,母立于兹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母立于兹B.久不见
C.姊在吾怀D.先妣抚甚厚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赴宴,很不方便。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和平凡场景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小题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译文:                                                                                    
(2)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性至孝。早 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有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曾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轻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遂寝光奏。泰始五年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朱氏不慈,数之   谮:中伤B.徐州刺史吕虔为别驾檄:征召
C.损魏朝之望,晋王之德亏:损失D.遂光奏寝:止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双鲤跃出,持之归②吾恂恂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B.①览劝之,具车牛,祥乃应召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①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命②夫晋,何厌
D.①朕所毗倚隆政道者也②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小题3:下面能够表现王祥“笃孝”、“清达”的一项是(   )
A.①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②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B.①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②为具车牛,祥乃应召
C.①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②拜太保,进爵为公
D.①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②顗遂拜,而祥独长揖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祥非常孝顺。尽管继母对他比较苛刻,但他仍然秉持孝道。继母在冬天想吃活鱼,他甚至要解衣破冰捉鱼。继母去世,他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憔悴,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
B.王祥有治政才干。他受徐州刺史吕虔的委托,处理徐州政务。当时徐州盗贼遍地,经过王祥的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得以安定,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时人都歌颂他的功绩。
C.王祥很清高。在汉末逃避战乱中,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做官。后来,在武帝时代,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武帝,荀顗跪拜,而王祥竟然独自拱手长揖,对此,武帝很敬重他。
D.王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得到重用。王祥因为自己年迈体弱,多次上书请求让位,而武帝不准许。当御史中丞向皇帝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时,晋武帝还下诏书称赞王祥是国家元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河内凶:年成不好,饥荒。
B.数罟不入洿池洿:池塘。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捡”,捡起来。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请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B.弃甲曳兵走吾尝终日思矣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闻有国有家者
D.然而不王者,未有也斯天下民至焉
小题3: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孟子在对话开始之际,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直接进行反驳,语言犀利,不留任何余地,从而占据对话的主动性。
B.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论辩的效果。
C.孟子善于设喻,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把抽象道理形象化,使说理显得生动化。
D.文中末段仁政理想图景与暴政虐民情形的对比,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之下,突出了仁政前景的美好,也突出了仁政治国的必要性。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分)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