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剧地雄:英雄、豪杰
B.钟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是报公耳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府事视:主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2)况钟主持政务,细心而且周密(1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与上下文协调。题中,A项的“雄”解释若代入语境,同上下文不相连,应是“难以(程度副词)”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的要求对题中六句话加以考查,不难返现①说的是况钟被启用,③说的是两人用心帮助百姓。⑥说的是平思忠的廉洁:它们都不合乎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比照,以确定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应该是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而不是如此项所说“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赋役”即“税赋”;“豪猾”即豪强猾吏;“奸利”即“以奸求利”;“号”即“号称”。第(2)句中的“纤悉”即“全都细心”之意;“识”即“记下来”之意;“劝”是劝勉;“出纳”即“进出”。
【参考译文】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9分)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孟子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庶几:有希望,差不多。④趯然:跳跃的样子。趣,同“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
B.孟子齐去:离开
C.夫子何为不豫:高兴,愉快
D.君子之爱其身:自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愚观贾生论苏秦杜赫之属为
B.王庶几召我皆出于此乎
C.夫谋之一不用府吏丁宁
D.不知默默待其变斧斤时入山林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开门见山点出题意:人要有才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易。
B.文中举孟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义,爱惜自己。
C.苏轼认为贾谊始终不得志的原因是他虽做好了团结大臣的工作,但不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所等待。
D.苏轼认为君王应尽早任用这些洁身自好,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否则,这些臣子将会忧伤颓废,不再振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邪正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焉。不苟然而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于号令也一,于赏罚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焉依托
B.不苟然而也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受蒙蔽
D.其意易者矣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是也当其欣所遇
B.天下之事考之仆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明谁得而族灭
D.一日有败锲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4分)
⑵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小题1: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2分)
小题2: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释:繄音yī,发语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B.明早,遣人之觇:窥视,探视
C.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D.古者重其乡去:离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携一子、一仆,将B.能以无死乎
徙于南冥也吾还也
C.使吾有无穷之怆也D.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徒吾两人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分三层写,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但死因则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闻 尔 官 吏 目 耳 俸 不 能 五 斗 尔 率 妻 子 躬 耕 可 有 也 乌 为 乎 以 五 斗 而 易 尔 七 尺 之 躯 又 不 足 而 益 以 尔 子 与 仆 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3分)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凭借
C.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耻:以……为耻
D.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家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B.《劝学》选段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