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七月既望(    )(2)击空明兮泝流光(    )(3)渺渺兮予怀(    )(4)斗牛之间(    )(5)倚歌而和(    )(...
题目
题型:填空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七月既(    )
(2)击空明兮流光(    )
(3)渺渺兮予怀(    )
(4)斗牛之间(    )
(5)倚歌而(    )
(6)山川相(    )
(7)酒临江(    )
(8)正襟坐(    )
答案
(1 )阴历每月十五日
(2 )逆流而上
(3 )悠远的样子
(4 )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5 )同声相应, 唱和
(6 )缭, 盘绕
(7 )斟酒
(8 )身体斜着坐
核心考点
试题【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七月既望(    )(2)击空明兮泝流光(    )(3)渺渺兮予怀(    )(4)斗牛之间(    )(5)倚歌而和(    )(】;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
B.渔樵于江之上(江边)    举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2.找出本段中出现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涉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土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史。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提示:意在批评当时士大夫养尊处优的风气及带来的不良后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草而坐             
②意有所              
③外与天              
④箕踞而             
回溪         ___    
⑥故为之文以            
题型:填空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隙(空闲)  披草(分开草)  施施(慢步走着的样子)  惴(恐惧不安,战战兢兢的样子)
B 、徒(指出游时的随从人员)  极(至,到达)  箕踞(盘踞)  衽席(座席)
C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培(小土丘)   颢气(浩气)  遁隐(隐藏)
D 、缘(循,沿着)  苍然(青灰色,黄昏时的天色)  冥合(融合为一体)  志(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下列各组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下深潭,微风浪( 临:靠近;鼓:鼓动。)
大风浪不能也( 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 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临汝( 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 与之噌… 普呦嘤?( 向:刚才的。)
之乎( 识:通“志”,记住。)
D.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2.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 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