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语言文字运用 > “跟帖”是指在网上就某个事件(多指新闻事件)参与讨论、表达观点而发的“帖子”。请你针对下面的事件发一个帖子,表明你的看法。(4分)北京市教委近日透露,2016年...
题目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跟帖”是指在网上就某个事件(多指新闻事件)参与讨论、表达观点而发的“帖子”。请你针对下面的事件发一个帖子,表明你的看法。(4分)
北京市教委近日透露,2016年北京高考将实行语文分值由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则由150分下调至100分的改革。
答案
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考英语分值的下降,有利于老师、家长、学生回归到国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促使他们更加重视本民族的文化。②改革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分值增减,而是中国人开始重视本民族文化,越加平等自信地看待外国文化的体现。③北京高考改革把语文提到更高层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人学会用平视的视角理解英语教育的开端,也许再过一些年,英语只会变成中国人所学外语的一种而已。④我们欢迎这种理性、平和心态的回归,不管如何,学好外语之前,先学好国文吧。(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式题。答题时只要围绕语文和英语的变化,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可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跟帖”是指在网上就某个事件(多指新闻事件)参与讨论、表达观点而发的“帖子”。请你针对下面的事件发一个帖子,表明你的看法。(4分)北京市教委近日透露,2016年】;主要考察你对语言文字运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描写下面漫画内容,并对漫画所表现的社会现象进行简要评论,评论不超过50字。(4分)

描写:                                                      
评论: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并自选角度,作简要评论(不超过60字)。(4分)
材料一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诗人杜甫为好友李白写的名句,但李白终究没能“头白归来”。不过,他青少年时代的读书之处,现距江油城区6公里的小匡山下,一个占地800亩、由油菜花与麦苗种出的巨大李白头像已经初步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大人文奇观。昨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清晰可见。据了解,读书台下这片田地的承包者是太平镇的100多户村民,去年9月与一家文化公司签下协议书后,村民便按照划定区域播种庄稼,由于今年气候的影响,原本已经该呈现的李白头像将推迟一些时间。
材料二 从播种到出苗,历时半年多的史上最大的李白头像近日在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的一块田野里逐渐清晰起来。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翠绿色的麦苗令巨大的李白头像及“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完美显现。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在四川江油度过其少年时代,至今该地年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此项活动策划者称,他还将以“李白一张脸,占地八百亩”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标题:                                                                  (2分)
评论:                                                                  (2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请根据阅读表格数据,回答问题。(4分)
 
国家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幸福指数
 
认为学习最重要
关心学习成绩
有金钱和打工意识
认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80.6%
93.4%
45.8%
45.8%
82.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结论(不得出现数字)。(2分)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2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入横线处。(2分)
①世世代代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
②一片云,一朵花,一排杨树,漫天的风沙是他们忠实的朋友。
③敦煌,这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西北边陲城市,曾经辉煌,也曾经被遗忘。
④几十年过去改变的是他们的容颜,不变的是他们手中的画笔和永久的坚持。
⑤敦煌见证着这一切,敦煌石窟记载了这一切。
⑥这些敦煌石窟艺术的保卫者,选择这里的原因,是他们心中的理想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属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⑤②①③④⑥B.⑤②①④③⑥C.②⑤③⑥①④D.②⑤①③⑥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