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籍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记闻》
材料三 上(康熙帝)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
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
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
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实行海禁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海禁政策调整后的影响。(8分)
答案
【答案】(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1分)。
(2)严重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3)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原因: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4分)
(4)明清时期海禁政策调整后的影响: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沿海城市发展);社会相对稳定。(3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海禁的直接目的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这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同时,随着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为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了诸多恶劣影响严重后果,结合材料,具体体现在:?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
(3)根据材料相关信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出,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
(4)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等,可知,明清时期海禁政策调整后的影响是积极的,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整个社会也相对稳定一些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以下各项最能够体现中国封建经济根本特征的是
A.“工商食官、政府垄断” B.“精耕细作、家庭经营”
C.“铁犁牛耕、以农为本” D.“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到明清不断强化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受到一定的冲击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A.按土地和财产收税,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
C.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D.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