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25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25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答案
【答案】(1)不同:中国 做官务农,歧视商人(2分)
英国 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分)
(2)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每点1分,4分)
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不同:材料三 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
材料四 工人这一职业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
局限:材料三 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
材料四 只反映局部。(2分)
(4)(3分)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挤入仕途,“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材料表明明朝时期歧视工商业。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说明商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高。通过对比可知,中国择业首选做官务农,歧视商人。英国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
(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要受到所处的时代的限制。中英两国的择业观念的不同,要从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影响人们的职业。英国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通过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人民的职业。
(3)材料三“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说明苏联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材料四“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 说明中国家长对工人这一职业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材料三局限性要关注材料的来源。文学注重情绪的渲染,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材料四关注调查的地区和对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数据只反映了局部情况,不能代表中国的整个状况。
(4)因素: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教育子弟从官务农弃商,和当时的君主专制加强,封建等级森严,理学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有关。英国重视商人的职业,和英国的重商主义有关,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2005年,“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概括分析可知影响就业观念的因素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25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清顺治十八年(1 66 1年)八月,朝廷派官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城墙,派兵戍守。《福
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清政府这样做的目是
A.防止倭寇侵扰B.防范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禁对外联系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这表明(    )
A.重义轻利开始改变B.商人地位普遍提高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重农抑商名存实亡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0分)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变化。反过来,适应变革的经济政策也会有力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社会前进和文明进化的应有之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西方推行的商业政策和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文明的借鉴与发展
(3)阅读下表,以“文明的借鉴与发展”为题,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任选2例)(8分)
国家
事件
日本
明治政府“文明开化”
法国
拿破仑的《民法典》
苏俄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美国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经济干预
 
示例:程朱理学:理学家借鉴道教佛教有益成分,从宇宙起源探讨伦理纲常,创立了理学,使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又称新儒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盐铁官营
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销售实行垄断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