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2)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8分)
答案
【答案】
(1)现象:秦朝的暴政;(3分)文景之治。(3分)
(2)关系: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4分)轻摇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4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主要涉及秦朝赋税沉重,如“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它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材料二主要反映汉代赋役较轻,如“十五而税一”和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是为文景之治。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是负面历史现象,材料二是负面历史现象,回答本题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从赋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作答,比如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轻摇薄赋,劳动人民得以修养生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民的负担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据材料,指出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6分)
(2)分别分析农民前后两种态度的原因。(9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反应的直接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富国强兵
C.稳定社会秩序D.维护地主利益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繁荣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D.④①②③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