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评价?
(2)材料二中邵伯温所说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这两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3)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答案
(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2)“尽变更祖宗法度”:王安石变法只是在理财、强兵、选拔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没有在政治方面(吏治)进行改革。 “以至今日之祸” :靖康之变并非祸自王安石变法,而是北宋统治集团反对变法、腐败无能的结果。
(3)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三不畏”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问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第(2)问实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找到“不实之处”后,回答的理由要充分(全面)、具体(以史实为据)。第(3)问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剖析,总结出超越时代和阶级,即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东西。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
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了( )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②官吏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③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④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是:
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
C.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D.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
A.王安石为人刚正B.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
C.王安石历史责任感强D.变法决心坚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变法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考试的立足点是体现
A.学以致用B.扩大了考选名额
C.改革科举考试D.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北宋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完全切合实际D.变法实施的手段不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