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教育事业的发展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二:***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水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对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极大,请列举政治对它们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 ;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使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都获得重大发展;“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文化、教育和科技都遭到巨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又促使教科文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主要考察你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认为“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他 [     ]
A.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C.倡导“科教兴国”             
D.主张尽早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题型:湖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斯大林时斯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礼》《书》《诗》《乐》《春秋》)
材料二 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制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是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题型:湖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