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请回答:(共15分)(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840-1919)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请回答:(共15分)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840-1919)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2分)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四,概述建国后我国工业中经济成分变化情况(4分)和变化原因(2分)。
答案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2分)
中国经济由商办、官办、官商合办和外办企业四种形式构成。(2分)
(2)概况:一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轻工业发展迅速。(2分)
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2分);②一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放松侵略。(2分);③群众掀起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行动。(2分);④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并存的影响。(2分)
(3)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新占比重大而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减少下降直至消亡。(4分)
原因:①三大改造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和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1分);②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措施。(1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请回答:(共15分)(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840-1919)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 1883年李鸿章写给醇亲王的一封信:“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二 铁路既修,首要的问题是确定轨距。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张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经过一番争论,金达的主张占了上风。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因清廷怕震惊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材料三 1898年3月6日订立的《胶澳租界条约》便规定:“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物料。”后来又补充规定:“在三十里内,除华人外,只准德人开采矿产。”这是当时众多欺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标准文本之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李鸿章怎样的认识?两广总督张树声与其相比有何高见?(6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不利因素。(8分)
材料四: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3)我们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8分)
材料五:中国经济现代化曾发生两次进程中断,1937年—1945年工业化水平倒退,约到1952年才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1960—1977年工业化水平倒退。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4)1937—1945我国工业化水平严重倒退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纺织业、采矿业是当时最大的两大工业  ②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 ③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④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20世纪50年代 北京市民的娱乐消遣方式有
①听无线电收音机   ②上影院看电影  ③上剧院看戏   ④在家看电视   ⑤在家上网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3分)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4分)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5分)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影响的相同之处。(2分)
(2)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鹿洞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