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团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9分)
答案
(1)意义: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有利于日本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中国赢得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6分)
(2)评析:决议中没有“谢罪”、“道歉”等字样,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决议“种种行为”和“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否认对外侵略的历史;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为对历史进行歪曲和辩解。(9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 注意分析材料,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的这份《终战决议》没有“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等字样,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对外侵略 的历史;决议“种种行为”和“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这些从一个侧面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为被歪曲的历史辩解。
核心考点
试题【(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卞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D.政府对经济政竿进行调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B.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C.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提出和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 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并建立了层层监督网络,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而关于考成法的实际推行,张居正自己曾说:“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对官吏进行考查的方式。(6分)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考成法”实施的效果。(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林則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
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糸,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2)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