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
题目
题型:0113 期中题难度:来源: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主要考察你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命运影响很大,这种结果说明 [     ]
A.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必然结果
B.决策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C.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需要高度稳定
D.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主观上愿意的结果
题型:0116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型:0116 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题型:0116 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题型:0116 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第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50年代以后,苏联曾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6 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