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都说明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提出要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本题选 B项。AC项说法错误,材料对待儒学的态度明显相反;D项错误,只符合维新变法的内容。
点评:维新变法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等为宣传变法把孔子作为变法的先师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主要通过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解放人民的思想。在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
核心考点
试题【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粱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巳。”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章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B.清政府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D.京师大学堂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            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           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           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            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            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            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            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    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           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           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           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    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            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            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            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           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          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          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     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           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           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           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