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九录...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答案
(1)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清帝逊位诏书》是形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区别”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政治体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阶级基础等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另外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第(3)问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同意观点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同意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角度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九录】;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917年孙中山在《民权初步》说:“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造成“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对中国影响有限B.中国人已丧失了合群的天性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压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份由“上海军政分府”发布的安民告示记载:“……凡我义旗所指,罔不踊跃欢迎;……兹已纷纷归顺,具见敌忾同情;惟愿亲爱同胞,仍各安分营生;洋人生命财产,切勿乘机相侵;转瞬民国成立,人人共享太平。”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义和团民阻击列强侵略B.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C.反袁护国运动风起云涌D.北伐战争进程势如破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陈旭麓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解放思想就是对自己实行民主”,即要求历史学家能够自由地、民主地、实事求是地说真话。他主张不要被别人蒙蔽也不要被自己蒙蔽,而要放开手脚大胆去思考。以下符合他观点的看法有:
A.西方人只有依靠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才带来了地理大发现
B.1913年10月,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这说明“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拱手相让。
C.“五四”后在中国出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起消极作用的主义
D.洋务派同改良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这完全是阶级分析的观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