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B.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 c.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 D.日本无力应对...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B.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
c.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
D.日本无力应对三国的联合威慑
答案
A
解析
注意关键词“不正确”,A项“清政府外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是明显的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B.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 c.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 D.日本无力应对】;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10分)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二)
(图一)
(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片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2分)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义和团兴起之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
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②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③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④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产物 ②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是片面的、感性的
③主要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④反映了农民朴素的爱国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参加者的阶级属性
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
C.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D.活动时间的长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几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
维新派和义和团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有什么不同?其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各是什么?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