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断,...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则材料的作者是                (   )
A.顾炎武B.黄宗羲C.李贽D.王夫之

答案
A
解析
题目中涉及的是现在思想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所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的观点,A正确,BCD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主要考察你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的思想家黄宗羲和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家)对于君主和法治有过以下论述: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所以“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明夷待访录·原君》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 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洛克认为“国王和暴君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一点上:国王以法律为他的权力的范围,以公众的福利为他的政府的目的,而暴君则使一切都服从于他自己的意志和***。”
——《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4分)分别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
材料三:1871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联邦制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一个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城市”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帝国皇帝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只对皇帝负责。宪法还规定:每个德国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自年满20岁至28岁前应在常备军中服役7年。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7分)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为了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思想任选一个方面说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中国是如何向近代民主转变的。(8分)
***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4)简要指出从筹备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的期间,我国在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的思想家著有
A.《四书章句集注》B.《读通鉴论》 
C.《焚书》D.《天下郡国利病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
⑵材料一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设计方案? (3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相比,我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在思想主张内容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2分)
(4)材料二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分)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17世纪,明清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段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3分)并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4分)
(2)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3分)?有何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