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主要经济政策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自守,但仍开放广州作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十三行成为重要的贸易机构,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选D项。
核心考点
试题【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主要考察你对主要经济政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工商皆本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D.断绝中西贸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里的“本业”,指男耕女织;“末利”,指商业和手工业;“复其身”,就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就是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身,轻则黥窜化外”。又规定“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要……承担名目繁复的商税、摊派。明代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清初海禁更严。清前期自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开放四口通商,其后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1)以上两则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上述思想实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  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后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对华贸易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
——百度百科“中国皇后号”
(l)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开始贸易的特点有哪些?(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 在大多数当代问题上,两国合作充分,它们缺少的是一个总体上的互动理念。冷战期间,共同的对手发挥了纽带作用。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避免美中冷战》
(2)材料二中所说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是谁?(2分)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三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关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中关联合声明》(2009年1月17日)
(3)中美两国面临哪些共同挑战?(2分)推动两国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原因有哪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侍中子国(孔安国),明达渊博,‘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此汝所亲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诗人王梵志的家训诗中就有这么几首,其一:“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共箱柜,房中莫蓄私”;其二:“兄弟相怜爱,同生莫异居。为人欲得别,此则是兵奴”;《百行章》中有:“居家理治,每事无私。兄弟同居,善言和气。好衣先让,美食骏之。富贵存身。须加贩恤。饥寒顷弊。嚷味相存。”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3-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1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