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邱浚《重编琼台稿》
材料二 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兴起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帮衰落的原因。(10分)
答案

(1)道路交通的畅达;商人地位的上升;商品流通活跃(商品经济发展)。(9分)
(2)促进城镇化;发展地域文化;丰富民俗生活。(6分)
(3)积累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人仕观念强烈;(6分)政府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概括出道路交通的畅达,根据材料一中“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来概括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概括出商人地位的上升。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概括出促进城镇化;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
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概括出发展地域文化;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 概括出丰富民俗生活。
(3)原因依据材料三中“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概括出积累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人仕观念强烈;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概括出政府的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C.小农经济衰落D.农产品商品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促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A.“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C.“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D.“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A.崇尚“富而好礼”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C.鄙视“货殖功利”D.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