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时代,故③要排除。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更是反映小农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A。
核心考点
试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朝的“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说明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湘鄂发展成主要粮仓
C.经济重心的西移D.江浙经济渐趋衰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发生于       (   )
A.汉高祖执政时期B.汉景帝执政时期
C.汉献帝执政时期D.光武帝执政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长江流域的开发(13分)
材料一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 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
平均每年上升量
 0. 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3分),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4分)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希腊有民主传统,而我国古代却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封建地主阶级强烈的权力***
B.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C.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的大力提倡
D.封建社会实行的小农经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介绍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汉朝B.唐朝
C.明朝D.清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