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巍,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读图9,回答(3)—(4)小题。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分)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6)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2分)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
点。(8分)
答案

(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3)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4)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5)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从军事、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6)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注:东汉初期)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该材料反映了西汉刺史 ①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有检阅刑狱职权 ③是地方长官 ④在地方上有统治区域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中,经常发生一旦边关有战事,宋朝就选拔将帅带兵出征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宋朝
A.“荒年募兵”制的实行B.“更戍法”的实行
C.将帅指挥受制太多D.贡举制的实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唐朝时进士及第就可做官
B.明清时年龄很小的应试者称为“童生”
C.进士科通常比明经科容易考取
D.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①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 
④ 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