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原则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
(1)“犬牙交错”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分)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共主张民族团结一致对外。(2分)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利于国家统一,各族人民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共完善“中华民族”的概念,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共同团结抗日。(6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2分)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以看出元代以后行政区划的特点是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材料二涉及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本题也是两问,概括主张和进步意义。主张和意义都要分别作答。主张可从五族共和与共同抗日去概括,意义可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等方面去阐释。(3)材料涉及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等内容。本题也是两问,原则和影像,分值6分。显然原则2分,影响4分。原则可结合教材回答,影响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回答。
点评:元代以来采用行政区划犬牙交错的局面易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概念逐渐的形成和完善,成为了维系国家统一的新的纽带。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
A.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贪财暴虐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4分)分别概括其主要做法?(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2分),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增强列侯的实力
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