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
题目
题型:0115 模拟题难度:来源: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答案
B
核心考点
试题【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题型:0130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
A.中央集权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题型:0125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题型:吉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国已为县矣。——《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材料三 下图是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画的一幅卡通画,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要么联合,要么死亡。
材料四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2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1947年,乌兰夫当选内
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任主席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
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李斯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