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物质组成与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 课题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如图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课题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题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

魔方格

如图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课题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魔方格

(1)实验时应先点燃______处(填“A”或“B”)的酒精灯.
(2)硬质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乙同学认为甲装置有待优化,如尾气可先储存在瓶内,然后再处理.如上图是他设计的贮气瓶,尾气应从______(选填“a”或“b”)口通入(其它装置略).
(4)丙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他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比较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你认为丙的设计是否有必要:______,理由是______.
(5)如果开始时通入的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实验目的?______.
答案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步骤是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爆炸,所以有一氧化碳通过就要点燃B处酒精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B;
(2)硬质试管中是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 
.
 
Cu+CO2
故答案为:CuO+CO
 △ 
.
 
Cu+CO2
(3)采用乙装置进行储气时,由于气体要留在集气瓶中,而水被排出,所以气体一定要从a管通入,否则无法达到储气的目的;
故答案为:a;
(4)由于一氧化碳能燃烧,所以点燃或加热前一定不能混入氧气,否则有可能产生爆炸,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应先给装置通一会一氧化碳,从而排净装置内的空气,所以此时就可以通过A装置内石灰水的变化判断一氧化碳是否能与石灰水反应,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加装置进行实验,故答案为:不必要; 在酒精灯A点燃前,CO已通过了澄清石灰水;
(5)如果开始时通入的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干扰实验检验;先通过碱石灰除去CO2后再通入装置;
故答案为:先通过碱石灰除去CO2后再通入装置;
核心考点
试题【课题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如图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课题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组成与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有①NaOH ②Al2(SO43 ③Ba(NO32④CuSO4⑤FeCl3 ⑥淀粉溶液 ⑦KI 这7种溶液(  )
A.不需外加试剂即可鉴别B.必须外加试剂才能鉴别
C.如有碘水即能全部鉴别D.另有一种溶液即可鉴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设计了四种制备气体的方案:①加热稀硫酸和乙醇制备乙烯;②加热稀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备氯气;③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备二氧化碳;④用稀硝酸和硫化亚铁制备硫化氢.不宜采用的方案有哪些?(  )
A.只有①和②B.只有②和③C.只有③和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部分性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魔方格

(1)关闭E打开C,从长颈漏斗A中加入液体与锥形瓶B中的固体接触,即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观察到D中的蜡烛慢慢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性质.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关闭C打开E,观察到G中的蜡烛燃烧得更旺,说明有氧气生成.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实验探究]要检验反应后F中的固体物质含有碳酸钠,可取少量反应后F中的固体物质于试管中,滴入_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试管口,观察到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结论]反应后F中的固体物质含有碳酸根离子.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拓展联系]利用虚线框内装置还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备______的发生装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达到下表中的实验要求,请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及实验方法,将其标号填入对应的空格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实验目的
试剂及方法
测定某废水的pH
检验早晨的自来水是否含Cl2分子
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分离提纯
检验胃舒平是否含有碳酸氢钠
能够用来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  )
A.AgNO3溶液B.稀硫酸C.稀盐酸D.稀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