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氯及其化合物 >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 km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且引发大规模海啸。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对受灾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 km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且引发大规模海啸。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对受灾地区进行杀菌消毒。下列关于漂白粉和漂白液说法中正确的是
A.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2O2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是混合物,错误;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正确;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钙的悬浊液中制取漂白粉,错误;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Ca(ClO)2,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 km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且引发大规模海啸。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对受灾地】;主要考察你对氯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关于氯水说法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有Cl2、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氯水有气泡冒出,该气体是主要是氯气
D.氯水久置后,溶液内与原来相比Cl-浓度保持不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室用足量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图2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仪器b的名称是:       ;b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2)请写出仪器b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之后的操作依次是:                      。(填序号)
A.向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向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4)该反应会因为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了测定反应残留液中盐酸的浓度,某探究小组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①甲同学的方案为: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沉淀的质量。
②乙同学的方案为:与足量的锌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使Y形管中的残留溶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锌粒转移到残留溶液中”或“残留溶液转移到锌粒中”)。在正确读取量气管读数时,视线要平视,要注意使漏斗液面与量气管中液面相平,除此外还须注意:               
两种方案我认为    (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案可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为化学增添了许多魅力,下列有关实验中颜色变化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氨气通人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B.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溶液褪色,加热后红色复原
C.向淀粉KI溶液中滴人几滴氯水,溶液变蓝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Cl2,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加热后紫色复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Cl2通入AgNO3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Ba(NO3)2溶液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大强酸的性质均与浓度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习小组用15 mol/L浓硝酸配制100 mL3 mol/L稀硝酸。
①他们需要用量筒量取15 mol/L浓硝酸_______mL;
②如下图所示仪器,在配制过程中不需用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除图中已有的仪器外,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
③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写标号)。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定容时液面超过刻度线,多出的液体应用胶头滴管吸出。
C.配制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浓硝酸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然后加蒸馏水定容。
D.定容后盖好瓶塞,把容量瓶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④用量筒量取浓硝酸,读数时,俯视量筒,所配制溶液的浓度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2)①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浓硫酸表现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____。
②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分别用浓硝酸和稀硝酸制取相同质量Cu(NO3)2晶体,消耗浓硝酸和稀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