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2007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7月12~13日,温家宝总理赴淮河抗洪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慰问...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2007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7月12~13日,温家宝总理赴淮河抗洪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慰问抗洪军民,并要求采取最高限额补助淮河分洪区灾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灾害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角度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淮河自古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说法,试分析淮河流域多水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植树”等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淮河支流多,汇集的水流多;河流落差小,行洪缓慢;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狭窄,洪水宣泄不畅;流域内降水集中,暴雨频繁。
(3)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旱涝灾害。“退田还湖”“封山植树”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径流量的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利于防洪抗旱。
核心考点
试题【2007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7月12~13日,温家宝总理赴淮河抗洪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慰问】;主要考察你对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06年4月7日,新疆北部出现10级以上狂风,气温骤降至-20℃以下,在天山隘口等地出现沙尘暴天气。这次天气过程①是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典型暖锋天气过程②是极地大陆气团推进造成的快行冷锋天气过程③因冷气团不断增温而没有雨雪④因当地空气干燥而没有雨雪[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位于两交界处,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环境问题与所对应的区域,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碱化
B、西北干旱区—水土流失
C、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D、黄淮海平原—荒漠化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据此完成1~5题。 1、形成我国灾情特征的因素有
      ①人口众多②农业历史悠久③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④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部
B、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
C、我国东部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内
D、我国东部是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的组成部分3、属于我国成灾人口集中分布区的是①冀鲁豫②川鄂皖③宁青新④湘赣藏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我国不同地区的受灾体及成灾因子、危害组合正确的是 [     ]
A、东部—农作物—洪涝、干旱、冷冻、风雹—减产、绝收
B、东部—种植业—雪灾、旱灾、虫灾、鼠灾—减产、绝收
C、西部—牲畜—洪涝、干旱、冷冻、风雹—掉膘、死亡
D、西部—畜牧业—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掉膘、死亡 5、畜牧业灾害具有更大风险和更重灾情的是[     ]
A、东部农耕区的高密度舍饲、半舍饲养畜业
B、西北靠天养畜的放牧业
C、东北半农半牧的农耕区畜牧业
D、东南的草山草坡放牧业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