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
题目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 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0年五月十六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___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5、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2、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4、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5、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 建筑" 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 建筑" 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 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 建筑" 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 房子" 的房子,并且明确在" 房子" 与" 建筑" 之间必须有区别。
  "" 建筑" 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这位英国学者说。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 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三段明确了" 房子" 与" 建筑" 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建筑" 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 建筑的灵魂" ,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 建筑灵魂"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 建筑灵魂" 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综观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人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屹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   
1、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说“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联系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1.请根据原文完成文段中的空格。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2.第一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4.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学完这篇文章后,你想你该如何来反驳他?     
答:                                                                            
题型:河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邂 逅 霍 金
  ⑴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⑵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⑶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⑷车驶近了,我却吊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⑸这是一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的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⑹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⑺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⑻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⑼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⑽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 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能够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