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干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晾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乡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它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通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选自《读写月报》,2011,4,有删改)
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有两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三次让儿子去卖衣服,其目的是什么?父亲的用意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为什么说“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物形象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人公是儿子,有人认为是父亲,还有人认为是父亲和儿子。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卑心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意对即可)
2.(1)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
  第②处“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
  (2)太阳就是信心和希望。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的事实,使得男孩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意对即可)
3.通过卖衣服,培养儿子的自信心,使他能走出自卑并明白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一次用亲情打动儿子去“试一试”,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走出自我);
  第二次鼓励儿子思考探索,想办法提高衣服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挑战自我);
  第三次进一步激发儿子的潜能,提高儿子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超越自我)。(意对即可)
4.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自卑);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奋斗,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意对即可)
5.①儿子:通过三次卖衣服,走出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文章着力要表现的主题。从开篇和结尾看,文章都是围绕儿子来展开的。对儿子的描写所用笔墨较多。
  ②父亲:父亲是儿子的精神导师,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精神引领,正因为父亲的精心引导,才使得儿子克服了自卑心理。没有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充满自信的儿子,更不会有后来名满世界的儿子,儿子的成功实际正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身影贯穿在三次卖衣服的全过程中。对父亲的描写所用笔墨也较多。
  ③父亲和儿子:在主题的表现上都是为了体现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父亲是精神引领,儿子是实践验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情节的展开上,父子两人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在所用笔墨上,基本均等。(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句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选段开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摸出四文大钱”和前文“排出九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你认为“摸”和“排”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对自己的事乃至折腿,总是不断地争辩、掩饰,甚至说谎,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以及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品读此处,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已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已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选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然后填空。
(1)第1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3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的外貌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便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手头拮据,很珍惜这点钱。
B.在只花四文大钱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他的阔气,使人可以想见孔乙己当时得意、夸耀的神态。
C.让“我”放心,他有钱。
D.给穿长衫的人看,他有钱。
5.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下他那又脏又破的长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孔乙己的悲剧令我们反思封建科举教育的弊病,下面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怀揣高中和大专文凭,却被视为文盲,其间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同样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虎挺幸运,一到广州就找到了“工作”。
  应聘那天,人家问他:“什么学历?”
  “高中毕业,”说着他掏出毕业证给人家看,“我这有证件。”
  “毕业两年啦?又学过什么吗?”人家又问。
  “在家呆着,没学什么。”
  人家抓起印章,“嘭”,就往表格里砍了个“文盲”的字样。大虎急啦,说:“我真是高中毕业呀,您瞧这照片,这钢印!哪有假?”人家也不急,笑道:“不会自学的人,不是文盲是什么?”于是给了他一个扫地板的活儿。
  大虎垂头丧气地对自己说:“什么世道!我爷才是文盲呢!”他说的可没错,村里人都知道那档子事儿。他爷年轻时一个人进城办事,找见了厕所却不知道进哪家的门儿。于是想道:左边的这个字(男)像是“男”字,剃了个平头嘛;右边的那个字(女)像是 “女”字,扎了个小揪揪儿。就这样让他蒙对了。回来逢人便说:“文盲咋啦?不照样找对厕所么?”
  大虎越想越窝囊,好端端的高中毕业生,怎么就成“文盲”了呢?哎,没文凭还是吃不开呀!于是就打定了回乡复习的念头。
  大虎将拖地板的活儿辞了,回到家乡又进了复习班。还真争气,三年后,一张撂地上“当当”响的大专文凭到手了。
  大虎挺幸运,一到深圳就找到了“工作”。
  应聘那天,人家问他:“什么学历?”
  “大学毕业,”说着他掏出毕业证给人家看,“学的哲学专业。”
  “按哲学原理分析,现在咱们两个是什么关系?” 人家又问。
  “这个……书上没说。”
  人家抓起印章,“嘭”,就往表格里砍了个“文盲” 的字样。大虎急啦,说:“我真是大专毕业呀,您瞧这照片,这钢印!哪有假?”人家也不急,笑道:“学了不会应用的人,不是文盲是什么?”于是给了他一个扫地板的活儿。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变来变去,大虎的工作还是老活儿。你说这是为什么?
1.这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微型小说,它叙述了主人公大虎的什么遭遇?(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
(1)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一处插叙,请指出并说说这段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插叙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了大虎这一新时代下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极力塑造大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理解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谈谈读此文后有何感悟?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赊米
赵丰华
  这天,镇上逢集,牛村长向“二虎米行”走来,裤腰上别着一只塑料袋,在屁股后头一甩一甩的。
  “二虎,给我装一袋米——记账!”
  二虎到剥米车间,盛了一袋米出来:“牛大叔,看我给你装的新米,刚剥出来的,还热着呢!”
  牛村长“嗯”一声,扛起米袋,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虎干瞪眼,瞅了牛村长背影一眼骂道:“妈的,屁大个官,牛气啥呀?”
  不到一个月,牛村长又来了,腰间仍是一只塑料袋,吼一嗓子:
  “二虎,装一袋米!”
  二虎攥着塑料袋,进剥米车间,装一袋好米,提到牛村长跟前。
  “牛大叔,新米,热着呢——我那宅基地手续,啥时候批下来?”
  “慌啥?你又没在家待过几日。”牛村长扛起米袋,晃悠悠地走了。
  下次来,老子往你米里掺沙!二虎望着牛村长远去的背影,恨得咬牙切齿。
  没过多久,牛村长又来了,还是那只塑料袋,说的还是那句话。
  二虎心里不乐意,可照旧到车间装一袋米出来,照样笑嘻嘻的。
  “狗日的,下次来,老子再给你就不是人!”二虎向着牛村长的背影重重地啐了口唾沫。
  牛村长又来了,腰间仍是那只袋子。
  “牛大叔,又赊米呀?我们把以前的账结一下吧!”二虎皮笑肉不笑地说。
  “我会赖你这点米钱?以后一块儿结!”①
  “姓牛的,你欺人太甚了!村里几百口子人,你……三番五次,只诈我……”二虎的脸黑了。
  “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牛村长解下袋子,冲到剥米车间去了。
  “你……难道逼我不成……逼我爹去火化……我……要告你!”二虎气得直哆嗦。
  牛村长扛着米袋子出来,板着脸,理直气壮地走了。
   二虎说到做到,一纸诉状告到了法院。
  法院受理了这个案子。开庭那天,牛村长被传唤到庭,坐在被告席上。
  作为被告,牛村长对二虎的指控全部认账。
  二虎得理不饶人:“还村长哩!次次拿米,都不付钱。还说我爹死的时候,要重重敲我一回。今个,我得讨个说法!”②
  话音刚落,门外跌跌撞撞进来一个老头,衣衫破旧,瘦得皮包骨头。这老头扶着椅子喘了半晌气儿,颤声说道:“我……我来圆这个说法!你……黑了良心的,开着米行,连米都不给我吃……要不是村长,我早饿死了!”
  二虎张大了嘴怔在那里,好久回不过神来。
1.【理清思路】面对牛村长的一次次赊米,二虎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请用文中词句作答。
干瞪眼→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气得直哆嗦
2.【妙笔揣摩】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原文中摘抄两句能暗示小说结局的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语境】小说往往在人物对话前加上适当的神态、心理或动作描写来丰富形象。请揣摩语境,为文中①②两处分别加一段神态、心理或动作描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个性展台】下面是一位同学读了这篇小小说后写的一段赏析,你对此有何评价?请就其中某一点,写一段你的看法。
赏析:《赊米》是写得最到位的一篇,素材不 错,人物鲜活,可感可触。牛村长对于本村中的不孝后生二虎,调教惩罚的方法是向“二虎米行”不断赊米,“赊”得二虎心里直骂娘,七窍生烟,“赊”得他不得不将牛村长告上法庭,上了法庭二虎才得知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其结果是自己告了自己,因为牛村长向他赊的米,竟全部成了二虎爹的口粮!这一欧·亨利式的结尾,由于前大半部分文字不露声色地厚重铺垫渲染,以至结尾一瞬间产生了强大的阅读视觉情感冲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王明新小说《作文课》,回答问题。
  ①今天上作文课,老师说,我先读两篇同学的作文,这两篇作文是我们上一堂作文课布置的作业,作文的题目是《灯光》。在读这两篇作文之前,我已经征得了这两位同学的同意。谢谢他们。
  ②我先读王枣花同学的作文。
  ③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王枣花身上。王枣花是大半年前插班进来的,同学们只知道王枣花是从农村来的,她的父母在这个石油小城里打工,干什么活却不知道。坐在后排的王枣花低着头,一只手不停地揉搓着胸前的纽扣。
  ④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老师开始读王枣花的作文,因此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能靠捡废品卖钱。下午放学后,做完作业我也帮父母去捡废品。爸爸虽然只有一条腿,但三轮车却骑得很好,载着我和妈妈一路飞驰。冷风掠过面颊,落叶在车轮下旋转。那时候城市里的灯光已经亮了,家家户户都吃完了饭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我和爸爸妈妈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只垃圾箱到另一只垃圾箱。我们先把垃圾箱里的纸箱、木板、废铁丝捡出来,再把城里人装垃圾的塑料袋一个个解开,把里面的矿泉水瓶、饮料瓶、易拉罐、装牛奶的纸盒和废纸捡出来,分别装进蛇皮袋中,然后重新把垃圾装好,把垃圾箱周围打扫干净。城市的夜晚很明亮,但几乎所有的灯光都不是为捡废品的人而亮的,因此妈妈只好准备了一只手电筒,为了节省电池手电筒的光常常很弱,我们只能在手电筒很弱的灯光中捡废品。只有一个地方除外,这个地方有几个很大的垃圾箱,我们每天都能在这里得到不小的收获。这几个垃圾箱在一个叫做“阳光花园”的小区里,本来那里离路灯很远,应该很黑,但是离垃圾箱不远的一栋楼房的三楼阳台上总是亮着一盏灯,那盏灯好像是专门为我们而亮的,我知道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与那户人家素不相识,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天天来这里捡废品,虽然城市很大人很多,但是谁会去注意捡废品的人呢?就是知道他们也不会为一家捡废品的贫穷外乡人照明。这很自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感谢他们,每次捡完废品离开那里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会抬起头来看看那户人家,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时候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因为他们无意中帮了我们的忙。
  ⑤王枣花的作文读完了,同学们的目光再次落到王枣花身上,王枣花的头垂得更厉害了。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
  ⑥下面我读牛娜的作文,老师说。
  ⑦春节的时候爸爸买了两只灯笼挂在阳台上,那几天红红的灯笼彻夜亮着,真好看。春节过完,妈妈让爸爸把灯笼摘下来,因为这样太浪费电了。虽然我心里不大乐意,但还是同意了。爸爸非常理解我的心情,吃完晚饭,又看了一会电视,爸爸才在妈妈的一再催促下磨磨蹭蹭准备去摘灯笼。我给爸爸搬了一把椅子放到阳台上,因为灯笼太高了。就在我准备回房间的时候,突然听到楼下不远的地方传来一阵说笑声。我站在阳台上往楼下一看,是一对捡废品的夫妻,他们身边还有个好像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由于光线不是太好,我看不清他们的面目。他们大概已经工作了很久,这会儿累了也饿了,做妈妈的从三轮车上拿出一只塑料桶,他们一家三口从塑料桶里接着水洗了手,然后开始吃东西。他们吃的什么我看不清,但是他们吃得很香。那对夫妻一边吃东西一边说笑着,好像他们不是捡废品的,而是这个城市的白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在这样一个寒冷漆黑的夜晚,他们从垃圾箱中翻捡着废品,吃着自带的干粮,却有说有笑,我为他们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吃完东西,做妈妈的又从三轮车上取出一只暖瓶,他们只有一个杯子,三个人从暖瓶里倒了热水轮流着喝。吃完喝完,他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这时候爸爸过来了,我指着楼下让爸爸看,不一会妈妈也过来了,问爸爸为什么还不把灯笼摘下来。爸爸又指着楼下让妈妈看。妈妈没再说让爸爸把灯笼摘下来,后来我们就回到了房间。
  ⑧爸爸说,要不留下一只灯笼吧,不然他们看不见,怪不容易的。妈妈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又说,把灯笼摘掉装一只灯泡吧,这样光线会更好。爸爸点了点头。我为爸爸妈妈高兴,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同时我也为那一家捡废品的人家高兴,因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有一盏灯是专门为他们点亮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
  ⑨作文读完了,教室里更加安静了。突然,从教室的后排座位上传出一阵轻轻的哭泣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8年7期)
1.阅读第④段和⑦⑧两段,分别概括这两部分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划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______,联系上下文,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王枣花低头不停揉搓胸前的纽扣一句,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她此时的紧张和害羞。
B.第④段,形象写出了枣花一家对灯光的留恋和对幸福温暖的家的向往。
C.三个人从暖瓶里倒了热水轮流喝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王枣花一家虽贫穷但温馨的生活。
D.小说通过两篇学生作文展开故事叙述,而叙述的故事有着惊人的巧合,构思十分巧妙。
E.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物形象,他通过一节作文课让孩子们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


题型:天津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