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钱谷融       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我一时说不出来。要是问我最早给我以较大影响的书是哪一本?那我倒可以立即回答说:是《三国...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钱谷融
       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我一时说不出来。要是问我最早给我以较大影响的书是哪一本?那我倒可以立即回答说:是《三国演义》。
       我已经记不真切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哪一年了,大约总是在小学五年级前后。因为我记得很清楚,我读《水浒传》、《施公案》、《彭公案》、《金台平妖传》等书都是在读《三国演义》以后,而这些书都是在小学里读过的,所以大致可以肯定开始读《三国演义》不会迟于小学五年级时候。当时自然并不能完全读懂它,大都只是似懂非懂。但对里面的故事情节却是大体了解的,并且深深受到吸引。在这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文学作品,如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诗篇,叶绍钧写的童话等等。虽然也觉得喜欢,但并不怎样被激动,看过也就算了。读《三国演义》情况就不一样,拿上手就有点放不下。尽管这是部章回小说,每回结束就告一个段落,写着“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时你就不妨放一放,该吃饭就去吃饭,该睡觉就去睡觉。可我总还是不肯放手,仍急着要继续看下去,真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所以经常受到家里大人的责骂。也正是在读过《三国演义》以后,我才对小说发生了莫大的兴趣。先是尽量把家里所有的小说书找出来看,接着就向学校图书馆和熟识的亲友去借。虽然我在小学时代所读的小说(差不多都是旧小说),除了《水浒》等少数几种以外,价值都不高,不是很值得读的。但它们却培养了我读小说的兴趣,以后我之所以会走上学文学的道路,跟这些书本给我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而《三国演义》则是最早引起我这方面的兴趣的第一本书,给我的影响尤其大。
       首先,它给我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使我初步学会了写作浅近的文言文。当然,这种所谓“文言文”,无非是把“的了吗呢”换成“之乎者也”的半文半白、不文不白的东西而已。但这一点就已经给了我极大的好处,使我能够安然度过初进中学时面临的一个难关了。我初中是在故乡常州读的。这所学校原来是一所国文专修馆,里面的教师大都是些前清秀才之类的老派人物,都不喜欢白话文。我的一个哥哥比我早一年进这个学校,当我考取以后还没有跨进校门时,我哥哥就多次吓唬我(自然,同时也多少带有自我夸耀的意味)说:中学不比小学,哪里还能写白话,作文是都要写文言文的!我听了不免感到有些紧张。但进校以后,每次作文居然都顺利通过了,有时还受到老师的表扬。原因就在于我读过《三国演义》,多少摸到了一点写作文言文的门径。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都选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但学生如果只依靠语文课本,那么即使读到初中毕业,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写作浅近的文言文,甚至也不一定能够读懂唐宋以后的文言散文。单就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文言文的能力这一点来说,恐怕把语文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加在一起,也及不上一部《三国演义》的作用。所以,我以为即使撇开其他方面的作用不说,即此一点,也就很值得把《三国演义》这部书郑重地推荐给读中学的年轻同学了。
       但《三国演义》之所以吸引我,主要当然不是因为它的文字;它所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同样也并不是在于文字上。它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里面有许许多多或可爱或可恨的十分有趣的人物;是因为里面充满着许多紧张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它所给予我的最大的影响,主要也是在于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这方面,文字方面虽也给了我不小的影响,但毕竟是次要的。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性格鲜明、富有魅力,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慈,诸葛亮的智慧,张飞的鲁莽,等等。一个个写得是那样的生动形象,活龙活现,仿佛他们就站立在我们眼前一样。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或联合或斗争的复杂多变的形势,它们相互间为了克敌制胜而勾心斗角、巧施计谋的紧张情况,又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使我们不能不被它紧紧地吸引住,在思想感情上和在对社会和现实人生的理解方面受到影响。
       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能够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好恶爱憎的感情。这种感情,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将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中去,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处世行事中都会发生作用。不过,因为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地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所以阅读时你很难说清楚某本书在某一方面究竟给了你多少影响。你只是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作品,深深地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根本没有意识到它对你有什么影响,可影响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它已经在对你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心灵发生作用了。譬如我们读《三国演义》,看到曹操是这样的奸诈残忍,刘备则是那样的宽厚仁慈,就很自然的会觉得刘备好,曹操坏,就会情不自禁地倾向于刘备一面。在双方的斗争中总希望刘备得势,曹操倒霉。远在北宋时代,苏东坡在他的《志林》中就有记载说,他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听三国故事,听到刘备败就垂头丧气,甚至有掉眼泪的。听到曹操败则不禁兴高采烈,拍手称快。千百年来,不管大人小孩,看三国戏,听三国故事,对待曹操和刘备基本上抱的都是这种态度。这就是一种朴素的正义观点。其中自然包含着封建性的东西,但在善恶是非的分辨上,大体上还是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相一致的。明代人高儒曾经指出:《三国演义》不但“易观易入”,而且能“通好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易观易入”就是可读性强,吸引力大;“通好尚”则是说它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而它之所以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正是因为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的缘故。《三国演义》中的这种朴素的正义观点,不是仅仅表现在对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的描写中,而是贯穿全书的,是在对所有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中都鲜明地表现着的,因此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就更为深远。
      《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是各色各样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性格,各有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在他们面临的共同的矛盾纠葛中,他们会作出种种不同的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就从这些不同的表现中分别表现了出来。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他们这些不同的表现,又无不受到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不同的利害关系的制约。通过作者的生动描写,我们不但认识了这些人物,而且也认识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并且进而认识了人和社会,人的性格和人所处的现实境遇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我们对世态人情,对社会和人生,有了较真切的了解。我觉得,在人类的一切知识学问中,恐怕再没有比对人和社会的了解,更重要、更有益的了。《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将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说到对人和对社会的了解,当然不只是《三国演义》,几乎一切优秀的小说,特别是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说都是我们很好的教科书。我希望中学的同学们,能够在课余尽量多读一些好的小说作品。
      《三国演义》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优点,不同的读者会从其中得到各种不同的教益。我成年以后,又多次读过《三国演义》,每一次读都有不向的心得和体会。上面所说,虽是通过今天的理解水平来回忆过去,已不完全是儿时的原始感受,但基本上还保留着最初阅读时所得的印象。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离开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很感谢本书编者的好意,督促我撰写此文,使我有机会重温一下儿时的印象,从回忆中得到一点温馨。年轻的读者如果也对《三国演义》发生兴趣,那也许就不会嫌我唠叨了。
1.作者从四个方面说出《三国演义》对他影响之大,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2自然段中,除《三国演义》外,作者列举出读过的一些书,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5自然段中,有两处引用,请找出来,并考虑这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请你也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虽然是说的《三国演义》,但可以触类旁通其它的优秀文学作品,就你读过的一部文学作品,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教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你准备今后怎样对待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培养了作者读小说的兴趣。
     ⑵使作者初步学会了写作浅近的文言文、阅读文言文。
     ⑶对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⑷使作者对世态人情,对社会和人生,有了较真切的了解。(意对即可)
2.读《水浒传》、《施公案》、《彭公案》、《金台平妖传》是在读《三国演义》之后,说明《三国演义》培养了作者读小说的兴趣。泰戈尔的诗篇,叶绍钧写的童话同《三国演义》形成对比,突出《三国演义》对自己的吸引力。(意对即可)
3.两处引用:一是是苏东坡《志林》中记载的小孩子听三国故事,一是明代高儒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作用:说明三国故事的强烈感染力和《三国演义》对人感情的影响。(意对即可)
4.“略”。
5.“略”。
6.“略”。
核心考点
试题【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钱谷融       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我一时说不出来。要是问我最早给我以较大影响的书是哪一本?那我倒可以立即回答说:是《三国】;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华语情结》
       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                                                                                                              ——Edward Sapir:《语言伦》       说得真好,语言像山岳一样伟大。不管哪一种,堆垒到20世纪,都成了山。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绵的历史那么长,用着它的人数那么多。一度与它一起称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大多已经风化、干缩,唯有它,竟历久不衰.陪伴着这颗星球上最拥挤的人种,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就是这种声音,就是这种语汇,就是这种腔调,从原始巫觋(xí,古代指男性巫师)口中唱出来,从孔子庄子那里说下来,从李白杜甫苏东坡嘴里哼出来,响起在塞北沙场,响起在江湖草泽,几千年改朝换代未曾改掉它,“二十五史” 中的全部吆喝、***、密谋、死誓、乞求都用着它.这么一座语言山,还不大吗?
       但是,山一大又容易让人迷失在里边。苏东坡早就写好一首哲理诗放着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身沉埋在华语圈域中的人很难辨识华语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须走到它的边沿,进出一下山门。
       我揣想最早进出山门的比较语言学家是丝绸之路上的客商。那时唐朝强盛,华语走红,种种交往中主要是异邦人学华语。这就像两种溶液相遇,低浓度的溶液只能乖乖地接受高浓度溶液的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华语对于别种语言,不大平等。
       到得明清时期,华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往就再也不能气韵安详了。欧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经极为脆响的华语稍稍变得有点嗫嚅。另一种不太平等的态势出现了,而且越到近代越甚,在国内国外有些地方,华语简直有点“虎落平阳”的景况了。
       一个苍老而疲惫的母亲常常更让儿女们眷恋,于是,就从华语在国际交往中逐渐不大景气的时候开始,在中国的文化漂流者心中,一种“恋母情结”产生了。
       这些年在华语圈边沿上晃荡进出的人数之多,可能已达到历史之最。青年知识分子中很少有完全不理会外语的,这实在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吉兆,一点也不应该抱怨。从趋向看,进出华语圈的人还会多起来。几乎所有大城市里的父母亲,都在关注着子女们的外语成绩。至于华语的好不好,反而已不是关心的重点,前不久听一位中年学者演讲,他讲到自己曾默默与一个外国同行作过对比,觉得除了英语,其他都可超过。“我英语不如他,但他华语不如我呀,扯平了!” 学者说到这里引得全场哄笑。大伙儿不能不笑,他们似乎已经不习惯把华语放在与英语平等的地位上。据说,产生笑的机制之一是把两个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比到了一起,酿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不谐调感。难道华语在世界语言丛林中真已变成了这样的角色?笑容只能在脸上凝冻,心底卷来绵长的感叹。(文/余秋雨,有删减)
1、文中为什么说华语是一座高山,请用原文句子或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华语情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自己的母语,你喜欢上语文课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说你在课外学习语文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木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惰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父母的欧洲之行为什么是“一场心碎的旅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词,为什么会“泪水奔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上大学时是怎样评价母亲的?后来“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全文后,你对题目“永恒的母亲”中“永恒”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母亲为了她心里的爱,甘心情愿地把自己锁了一辈子。你赞成母亲的这种做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信赖:阅读的要素》
王安忆

        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更来自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那种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信赖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信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地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提供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1、文章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说阅读中“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中年时期坚持信赖阅读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可谓作者对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她认为少年时期的阅读是无条件地相信所读到的东西。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5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将第一段中横线上缺少的语句补充完整,并写出这句话的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画线语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的“卖弄”一词用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稀稀疏疏”和本段中的“__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1)写出第一段中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