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诗意山水佚名  ①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中国的山水自然,(   )着风花雪月,(   ...
题目
题型: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诗意山水
佚名
  ①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中国的山水自然,(   )着风花雪月,(   )着离愁别绪,(   )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
  ②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赏“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登“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的飞来峰塔;临“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塞外草原;踏“北风卷地白草折,______________”的雪域戈壁。扑面都是宋唐的遗风余韵;A.泊舟枫桥,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B.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嵋,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C.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D.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
  ③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傲放荡,自在快活!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风云,水的_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_,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之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呤,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李白偶尔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使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成为名胜;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得一座平凡楼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楼;崔颢的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黄鹤楼为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润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④“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乃诗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⑤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1.根据①段的语境,将备选的词语恰当地填在下面的括号中。
缠绕 蕴含 拥裹
(   )着风花雪月,(   )着离愁别绪,(   )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
2.(1)将第②段语境中空缺的诗句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赏“_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登“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的飞来峰塔;临“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塞外草原;踏“北风卷地白草折,________________”的雪域戈壁。
(2)写出③段画线句子中蕴含着的古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③段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说“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得一座平凡楼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再续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好山好水“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依次为:拥裹、缠绕、蕴含(顺序不能变)
2.(1)欲把西湖比西子 自缘身在最高层 塞下秋来风景异 胡天八月即飞雪
(2)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1)因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体现了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写出《岳阳楼记》一文的中心思想亦可)
   (2)“略”。
4.“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千百年来,中国的好山好水已经和文人的好诗好文融成一体。或者答:在好山好水中,融入了历代中国文人的情怀,体现了中国千百年的精神文化。(意思相近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诗意山水佚名  ①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中国的山水自然,(   )着风花雪月,(   】;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白杨礼赞》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挑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更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1)画线句与第一段的哪一句相照应?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粗体词语“珍重”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
  (甲)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
  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乙)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
  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
  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两选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作适当的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选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们分别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